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学校体育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注入新的体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体和精神的高品质需求,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从分析在我国建国后不同时期的学生体育评价标准的历史嬗变、发展及实施入手,对我国高校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体育"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论述了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客观、全面、合理、简单实用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显得十分必要.这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为优化与完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全方位渗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在结合学校实际、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建构了涵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提升教学效能评价标准的以体育人学科质量标准,形成了课中学、课外练、训中提、赛中验的"四位一体"学校体育工作推进模式,开发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生体质评价系统,构建以增值评价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与健康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校秉承"一文一武,张弛有道;崇德尚文,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认真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究"以体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校秉承"一文一武,张弛有道;崇德尚文,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认真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究"以体育为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模式,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和训练,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目标理应紧紧围绕增强体质这一根本宗旨。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系统体育的重要阶段,对其体质和素质的有效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探索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体质状况为出发点,以其体质得到良性的发展为目标。从而使得学校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有机地结合,形成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型的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体育素质应由体育文化素养、体质健康基础、心理发展水平和终身体育能力等4个层面13项素质组成。研究学校体育中学生体育素质的构建及培养途径,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10)
据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10万份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与2000年相比,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久力等体能素质进一步下降,视力不良率有所上升,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甚至过早地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某些成年人疾病。为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2007年开始,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取代以往的体育测试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检测报告,不仅要出示各项测试成绩得分和评定等级,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健康诊断和运动处方,指导学生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按运动处方实施自我锻炼,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以往《学生体育测试标准》的最大区别在于:将过去单一的身体素质测试转变为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综合测试,从而更加明确体现出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激励学生主动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健康中国"的视角出发,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使命进行了诠释与剖析,结合"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使命应该有以下三点:一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是强化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三是体育强国功能的践行。为此,"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实施路径:第一,以"大体育"观强化学校体育的定位;第二,研制学校体育课程新标准优化体育课程;第三,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与社团培育。  相似文献   

10.
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不到位、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匮乏、学校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等是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诱因。我国应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落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一小时的重要内容,具有促德、调智、健体、审美等功效,对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疲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农村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后续的开展进行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开展,给高校公共体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介绍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肖丽 《青海师专学报》2009,29(5):119-121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让青少年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自2007年4月全面启动以来,全国亿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应该看到,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在一些学校或地区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阳光运动”难见阳光.通过对信阳市部分中小学的调查统计,查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面临的一些现实困境,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阳光体育运动更加蓬勃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来,阳光体育运动内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科学、清晰和合理的阐释,且存在许多理论层面上的认识局限。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阳光"承载了三层含义:离开室内环境,享受自然"阳光;"让学生沐浴党中央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阳光;"改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学生身心"阳光"。阳光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应理解为全社会参与下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运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体育",其本质就是学校体育。为了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健康长久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移植健康促进理论,改造成适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全民族身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需求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学生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用时需求、体育学习内容需求、体育学习形式需求及体育学习效果检验等方面。结果表明:当前"健康第一"已经成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第一需求;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向着"开放"和"放开"的理念发展;应该尝试并推广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宜的评价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对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实施对象与直接执行者不在场,对象群体目的与决策者目标不一致,决策目标与实施方法、策略不协调,对不同年龄、地域、性别学生的实施要求与手段无差别,无经费支撑等是阳光体育运动难以为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1 1“教学方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当前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得到了师生及相关体育管理部门的认可,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形成和完善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阳光体育运动的介入势必对在校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状况,从指导性、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终身性等几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完善在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工程”,体育教师需全方位地进行素质重塑,应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全面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