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文章以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研究文本,抽取并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分析各个隐喻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带有消极负面特点.这也反映了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普通大众对“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莱克夫、约翰逊认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该映射具有放射性和不确定性,语言中的"一词多喻义"现象就是这种映射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称为“映射”.隐喻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从而对一个新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达.这种认知模式很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将隐喻认知规律应用于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是有深远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陕北民歌成为陕北人联系外面世界和让世界了解陕北的一个重要纽带.隐喻在陕北民歌中可谓是随处可见,陕北民歌作为一个研究隐喻的文本,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两部分构成.始源域的结构比较清晰,目标域的结构比较模糊."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通过限定认知框架来构建我们的思维系统的.在隐喻思维过程中,隐喻表达所从属的隐喻框架和所依托的隐喻概念是隐喻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隐喻框架的作用是激活一个概念域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它对认知起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隐喻概念则决定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都具有动态性,对框架和概念的选择直接影响隐喻的理解.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框架和概念的缩放,比较分析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把握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隐喻理解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莱考夫(Lackoff)认为隐喻就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为大家所理解。隐喻映射的途径是多样的。研究以具体的语料为依据,以隐喻始源域为焦点来探讨隐喻映射途径的多样性。研究发现,隐喻映射的始源域不仅仅是具体的还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映射的途径也不仅仅是以具体映射抽象,还存在着以具体映射具体、以抽象映射抽象和以抽象映射具体。  相似文献   

7.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文章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始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存在的隐喻现象,研究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而探究其隐喻认知机制,并试图构建隐喻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索了空间介词"up"的一词多义现象.意象图式和隐喻映射的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意象图式是基于人类身体经验而出现的前概念图式结构.隐喻映射是从具体始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过程.空间介词"up"的众多意义可以分为包含"向上" "朝向" "位高"以及"终结"的意象图式意义和延伸含义.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性映射。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通常把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以此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人体部位作为人类最初认知世界的最熟知的领域,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事物,形成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但是,各个民族基于地理位置、语言表达、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认知事物方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颜色词"红"的概念隐喻异同进行比较。"红"的英汉概念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如都映射在心理情感、政治和经济域,且在一小部分目标域中隐喻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红"在英汉概念隐喻中所映射的部分目标域为各自独有,如英语中"red"可以映射至价值判断域,而汉语"红"则可映射至爱情、人物外表域等。  相似文献   

12.
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1.1概念隐喻理论的定义 概念隐喻理论隶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是指人们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上,以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前者被称之为始源域,后者被称之为目标域。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从外在形式看,概念隐喻存在于词汇、句子层面,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不过是庞大概念隐喻体系的表层表现;从内在结构而言,隐喻是单向的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根植于人类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隐喻也适用于语篇层面的研究,它对篇章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作用,是语篇组织的重要机制。文学语篇的组织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隐喻在文学语篇中有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彩而又独树一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语料。  相似文献   

14.
现代隐喻学,特别是莱考夫和约瀚逊认为,我们日常的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隐喻的。语义学的隐喻理论则进一步将隐喻理解为基于相似性的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对于传统的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从映射角度来解读,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本文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从隐喻理论中的映射角度对“表”字意义引申过程做了新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空间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义或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但人们会使用相同的空间词汇来描述抽象概念。汉语中垂直性空间隐喻语言(上/下)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和英语有着非常一致的对应映射。汉语中的"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对多义词,它们表达了时间、社会等级、主观优劣等隐喻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对诗歌的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唐代诗歌中有不少涉及到"水"这一意象的,文章尝试将"水"作为始源域,分析它映射到的不同目标域,以及"水"在唐诗中隐喻的特点,以期从认知隐喻这一角度认识唐诗中的"水"意象。  相似文献   

17.
Lakoff和Johnson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用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去表达我们所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将隐喻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普遍存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隐喻就是将具体的、熟悉的始源域概念映射到抽象的、陌生的目标域概念上,以理解抽象的、内在结构欠清晰的事物。概念隐喻主要研究隐喻概念中一般的、常规的模式,即常规隐喻,从而揭示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始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以英汉身体部位词“脸(face)”、“限(eye)”为例,探讨身体部位词的常规隐喻,旨在对常规隐喻的研究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9.
《莆田学院学报》2015,(4):60-63
以Greenpeace的环保公益广告Breathe为语料,探讨非语言声音如何通过转喻激活始源域,冲破语言和文字的阻碍,与由影像转喻激活的目标域通过隐喻映射相互作用,整合概念,构建以转喻为基础的多模态隐喻语篇,有效传递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20.
莱克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一种概念方式,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对意义研究,二语习得等有深远的影响。但像其他理论一样,概念隐喻理论也有其自身的不足。本文以"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为例证,探讨概念隐喻,建议应进行更深入的跨文化取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