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协商课程:特征、模式及其对研究生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协商课程的基本特征,指出小型讨论会、在教学大纲中反映学主意愿以及指定性作业的选择是协商课程的主要实践模式,探讨了协商课程对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国遭遇的经济问题以及课程政策内部存在的价值失衡和利益博弈的困境,推动了"新"课程政策的衍生。适应时代潮流,"新"课程政策将国际比较、协商共建、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纳入其价值体系。但是,由于"新"课程政策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情境的复杂性,使政策在课程逻辑、课程权力以及课程取向等诸方面存在价值冲突。为规避这些冲突,需要突破传统的二元思维模式,构建"新"课程政策价值规定的完整逻辑形式。  相似文献   

3.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已意识到了课程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和职校以及身处教育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各种符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课型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特色,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现实需求和学生未来需求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启动实施的。通过一年多的行动研究,黄冈师范学院与罗田县教育局共建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初现雏形;以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试验为主旨、以校校学科对接为支撑的地方高校与农村中学教师共同体初步形成;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初见成效,实验学校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本课题研究从当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创新了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与模式,在现阶段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示范性;同时,对推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协商课程是一种实践性浓郁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它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协商学习而反对促动学习,库克与布莫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协商学习模式。批判教育学是协商课程的重要思想渊源。协商课程的后现代本质体现在:倡导动态的课程本质观,反对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反对二元对立的课程思维方式,彰显学生的课程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6.
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自身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现今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道德经验不足、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缺失、改革的领导模式封闭、改革中带有“绩效表现色彩”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趋势等问题。关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警惕改革阻挠及风险,恪守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7.
协商政治在我国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资源和现实资源,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协商民主.协商政治在我国具有内生性,同时在现代社会又有着广泛的现实可取资源.它的发展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模式.发展协商民主对于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地方民主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多实践,但是由理念变为体制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可谓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在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在全国顺利实施。这是一次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深情呼唤具有真正操作意义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而协商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课程模式,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需要出发,论述课程综合化对中国现行教师教育在培养体系、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师角色行为实践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中国教师教育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周成霞 《教师》2008,(14):60-61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着眼点。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将之付诸实践。但不管哪种课程改革,具体落实到教育实践情境中,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所有的改革涉及者,如课程改革的设计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会将个人的经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带到这个情境中来,彼此交互作用。其中,教师的作用最为关键。但是,课程改革不是新课程模式的简单移植,不是由研究者到开发者再到教师的线性的、直接的、强制的过程,而是协商和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高专的推销与谈判课程教学中,导入情景式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推销情景或谈判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式,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探讨,有助于学生快速的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能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WTO多哈回合谈判的中止,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对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目前暂时中止的多哈回合谈判,必将在有关国家的努力下,得到重新启动并最终获得成功,但其成功有赖于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各国相继稳定的政治局面、WTO规则的更加完善以及目前的经济形势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以"碳关税"和"碳交易"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个无以逾越的门槛。发达国家据此强化其经济发展上的强势地位,甚至借此打压新兴工业国的成长空间。作为新兴工业国的典型代表,中国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与框架的谈判和筹建,特别是在碳气排放总量上争取更大的发言权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筹措低碳经济的国内制度创新,特别是在碳税国内化进而架构全体商品的碳价体系,以及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争取更有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在外在空间和内在效率两个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4.
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既要介绍文化的共性,也要注重人际交流中的个性;既注重谈判技巧,也要融入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的内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谈判技巧,所了解到的跨文化语用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外贸环节为基础进行模拟谈判,进而把该课程发展为实践型课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国内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情况进行广泛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在从事"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时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从教意愿强;"商务谈判"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但精品课程少;"商务谈判"课程建设中,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软件、设施、大赛、网站等方面薄弱,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从事"商务谈判"教学的高校教师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交流平台。建议"商务谈判"课程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实现课程内容横向与纵向拓展,重视通过商务谈判大赛来促进实践教学,加强学术研究,建立全国性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旅游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构建了旅游宣传促销的平台、旅游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旅游投资洽谈的平台,广西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商务谈判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谈判过程中,"听"是了解和把握对方观点与立场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也是人们制定谈判策略的依据。实验表明"听"存在各种障碍,这些障碍会对谈判过程中的有效倾听造成干扰,影响谈判效果。只有了解这些障碍并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才能有效地克服倾听障碍,提高有效倾听的能力。充分认识和掌握商务谈判的有效倾听规则和倾听技巧对于谈判者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财务信息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演变,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笔者结合国外财务报告的历史演进,对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分析,阐述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点。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着学生学习参与意识不强,实践教学灵活性与教学的规范性的冲突等问题。为此,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演示、课堂讨论,进行模拟谈判等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se of curriculum negotiation in programmes designed to prepare academics for their teaching role, arguing that 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eet growing demands for professionalism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A 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cours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by the authors for three years constitutes a case study through which the issues are examined. The course is based on nine basic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literatur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cademic contexts. These principle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ng the course and the responses of its participants. Implications of this case study for the wider use of negotiation as a way of develop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alism of academics from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ary contexts are th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