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遗忘了人的生命价值,重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重知识获取、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重理智训练、轻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其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追求客观知识、培养理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远离了人的生活体验;再次,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教学主体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在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知识对人的专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人对人的压制,在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孤岛上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3.
<正>动和静本身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外在状态,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关注形式的变化,而忽略了动、静背后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永远是一句空话。事实上,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授受的线性流程,更是个体在与知识相遇、相互走近的过程中对知识理解、体验的过程,是个体对知识进行加工、选择、内化进而转化为一种内在思维品质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本身就要求静默,静默就是一种学习状态。真  相似文献   

4.
吴海辉 《学语文》2006,(3):52-52
新课程将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于生命的实现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现形式定位于交往,从而倡导对话式教学行为,而对话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民主、平等是课堂教学的底色,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风景。可现实中不少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面貌总让人觉得与新课程的要求貌合神离,伪民主的现象很普遍,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依然常见。  相似文献   

5.
<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于:生物教学视野中的知识,不是知识生产问题,而是知识再生产问题;知识再生产不是量的增加,而是通过知识与学生的相遇,实现知识意义和力量的增加,实现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的新意义。从生命立场和生命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在于用知识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却忽略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以致在课堂上只见知识不见人。因此,课堂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方式充分展示自我,让生命在课堂中相遇、相...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观念的确立(一)生命性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思考问题的原点课堂教学除了鲜明的社会性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学的基础性价值就是人的生命价值,教学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是教学的基石,生命是教学思考问题的原点。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是人类精神能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中具体的人,是在环境中与环境相互构成的人,是具有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特质和相互渗透、丰富而复杂的人,是既有唯一性又有普遍性的人,是具有内在发展需…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即是教学。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过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主场。因此,追求"有效教学",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可以孤立无援地活下去。只有在与其他生命的相拥中,人们才可以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温暖与意义。其实,生命的过程很简单,只不过是一次次偶然、必然的相遇与分离。让相遇化为相拥,生命将因此而美丽。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但在现实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片面强调以知识、教材、教师、考试为中心的现象,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行为模式化、单一化、功利化,导致教学价值的丢失和学习意义的异化。为了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态要由“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为此,中学政治教师要追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关注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的生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以现成的知识为中介,采取"教师—知识—学生"的逻辑结构展开。其前提性假设是:学生掌握知识以后就可以成为像知识创造者那样的人或者成为一个用知识去改变生活的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单向度的灌输、无意义的呈现、机械化的训练等强迫性的教学无处不在。这些课堂行为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因为真正的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学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在空间上具有一体性,这就意味着教学活动是生成的而非铸成的。教学的本质就在于生成,没有生成,教学的前提性假设就会落空,而生活世界就是教学的生成之域。  相似文献   

12.
生活化语文教学范式是将语文与生活对接的一种教学程式。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中的理想化的生活,反观身边的现实生活,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给学生认识生活以具体的帮助。生活化语文教学范式包括三个子系统:课堂教读生活化、说写历练生活化、积累指导生活化。三者有机融合,将实现"教读"和"学写"、"教文"和"立人"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政治课教学的源头与活水,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生活化教学在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架设了桥梁,克服了以往政治课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背离,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隔膜的缺陷。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科知识内化,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学场引论     
教学场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中心而组合成的特定的时空,教学场是自然场的派生场,是一切教学存在能量运作的基本方式,其所产生的"场力"影响教学的实效。教学场具有开放性、目的性、整体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拼音教学与对内的拼音教学在教学对象、目标、模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并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拼音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在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就更需明确一些有关普通话语音和相关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学存在感"阐释了教学环境下建立良好学习体验的核心要义,其理论视角对于网络教学、面授教学以及混合教学中改进教学质量、提升学习体验具有指导价值,可作为建立有效教学的抓手。"教学存在感"是"社会存在感"在教育领域的投影,是指学生感知到的教师对其学习的指导和关注,该描述性定义揭示了有效教学过程的本质,适用于在各种情形下确定有效教学的特征。对"教学存在感"定义及其内涵的辨析,有助于理解其存在现实差异的原因,进而揭示影响其强弱的因素:一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精通程度,二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三是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扩展专业知识的渊博程度、与学生沟通教学用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等方面提升"教学存在感"。与此同时,为避免因过于强调"教学存在感"而带来的教师工作量激增,可采取如下策略控制实现"教学存在感"的工作量:一是采取有规划更新教学内容的策略以降低更新工作量,二是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降低答疑工作量,三是采取学生互助的策略降低回帖工作量,四是采取覆盖抽样的策略降低一对一交流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生命科学导论及实验课程目的是教授生命科学知识,学习实验技术,培养科研兴趣,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知识信息。授课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实际;实验课程依托"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软、硬件资源;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辅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力求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8.
周颖  柳彬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123-125,128
幼儿园教学是将幼儿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能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过程上.对此,幼儿教师应明确幼儿园教学的定位,做到:着眼长远目标,为幼儿全面发展打基础;回归日常生活,让幼儿学习实用性知识;联系各个领域,为幼儿创设整合型课程;尊重幼儿本能,让幼儿潜能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阶段。文章选取了教育实习这一关键场景中的个案进行研究,以叙事的方式分析了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研究发现,师范生教学意象的形成主要源于家庭生活经历、中学受教经历、大学师范教育及自我反思和对理想教学的期待,而并非产生于教育实习中;教学情境的不同导致了教学方法的转变。研究建议,要重视师范生生活史中教育知识、信念的揭示;个体经验透过自我反思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教育作为"使人向善"的活动,它追求一种应然理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