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教育旅行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教育旅行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比较流行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传统性、乐学性和励志性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国际教育旅行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未来我国国际教育旅行将呈现国际化、创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胡朝阳 《新课程研究》2009,(12):183-18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旅行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旅行是一种教育,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在旅行中,人们可以受到各种教育,使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旅行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本文对旅行的生态教育价值、智育价值、体育价值和美育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价值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思维旅行是学生与教师在一种想象的旅行环境中以专门设计的讨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目前,已在科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对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基本特点以及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并选择了概念图、思维导图和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中介工具,对思维旅行在科学教育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作为研学旅行的主要依托资源之一,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自然教育的视角下,本文对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剖析,梳理出目前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一些实践模式,包括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阵地、实施路径、课程化建构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创新之路,以促进自然教育研学旅行有效开展,使学生在旅行中回归自然本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界定其属性、解构其系统要素、发掘其课程标准是切实落实研学旅行育人价值的重要议题。文章揭示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在合成性、去商业化和非同位性路径下厘定与解读了“游”“学”“娱”三大核心要素及其内涵;将风筝的四个基本构造要素引入研学旅行课程模式,建构了一宗旨、双基点、三阶段、多元评价的课程模式,为研学旅行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依据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这几种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游学活动的弹性设置和经验知识的动态获取、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以及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中小学校特点,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建议,一是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多元化研学旅行实施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放学习;三是延伸育人格局,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育如同是一场旅行,欣赏路边的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徜徉在秀山丽水之间,触摸一道道的风景。一场旅行增强了体魄,磨练了意志,丰富了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国际化潮流的推动下,我国日益深入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国际教育合作因其特殊性无疑将影响国家安全,但国内对于国际教育合作中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教育合作是否会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国际教育合作威胁了国家的哪些安全以及通过什么手段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等问题展开,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更多是一种主观判断,缺乏理论深度,对于国际教育合作如何影响我国国家安全仍有待深入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技教育与研学旅行有机融合,开发小学生科技教育研学旅行课程,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从科技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目标的层次、课程学习的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的理念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为当下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和研学旅行活动提供思路与范本,拓宽学生知行合一的教育场域.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的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转向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到理论的研究,甚至往往会成为实践的障碍,本文笔者首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场教育实践运动(行动),而从理念到行动,行动是关键,本文从政府、学校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体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进行阐述,真正让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而不会成为一种没有意义、冷漠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11.
利用520份全国十省乡村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了乡村家庭参与研学旅行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家庭参与研学旅行意愿强烈;子女数量、沟通交流均对参与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收入状况、开展频次、教育扶贫、注重学习、关注素质教育均对参与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就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享受资助、教育支出均对参与意愿影响不显著;乡村家庭研学旅行参与意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在夯实乡村研学旅行发展基础、提升乡村研学旅行发展速度、确保乡村研学旅行发展质量等方面为我国乡村家庭参与研学旅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凯  刘慧 《教育科学》2022,(5):67-7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本质上是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视域下,研学旅行应以回归生命、回归生态为旨归,着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理解和生命表达。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发挥研学旅行功效,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应“调转”站位与视角,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导学生“眼睛向内”,通过体验认识生命;帮助学生学会对生命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74):163-164
义工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新形式,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其参与义工旅行的人数较多、很有意义。所以了解、研究我国国内的义工旅行很有必要。本文将通过文献比较研究法、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大学生义工旅行现状以及前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没有驿站的,从你踏上教育之路开始,你的旅行就不会结束.旅行,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不停的脚步,不停地选择,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欣赏,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记忆. 我一直在教育的路上旅行,是《辽宁教育》陪我走过无法替代的记忆.有《辽宁教育》的陪伴,我一直在领略无限美好的教育风景.在这样的风景中旅行,我寻找到了最好的自己.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有效地勾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打开新格局。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奠定学业基础,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明晰长远规划,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相似文献   

16.
钟庆峰 《新教师》2019,(12):19-20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正在被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广。形象一点说,研学旅行就是“行走的课堂”,它是在原来学校春游、秋游基础上的“升级版”,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新形式,开拓了综合实践育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日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不断更迭,其农田劳动和学习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儿童劳动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现代特色农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儿童劳动教育在乡村研学旅行中的融合实践情况,及其对儿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然而,当前研学旅行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与活动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研学旅行学习的效果。增进研学旅行的学习效果,需抓住研学旅行"体验性"这一核心特征,将学生置于活动设计的中心;基于经验,帮助反思;激活体验,指导完善经验;对接生活,检验经验,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部分研学旅行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缺失引发了社会批判。研学旅行天然具有美育属性,其审美本质在于对异质生活的体验,即情境性。中国古代的"游学"存在"曾点之乐"和"经世致用"两种传统,都具有美育特征。在复杂性和移动性高度突显的当代社会,研学旅行应彰显其教育本义、聚焦审美体验、鼓励情感交往,并可以通过博物学、意象论、情感论和生活论四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观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对地理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相契合,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真实情境,深化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及设计流程,并以长白山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为例,为研学旅行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