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导入教师资格更新制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满足人民对教育日益高涨的要求,在全开展开了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资格更新制的导人问题的大讨论。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市)教员养成部会在征询各方意见后,于2005年10月21日审议报告中,肯定了导入教师资格更新制(简称更新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更新制的具体设计方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教师资格证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教师进修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随着日本人民对教育以及教师的要求日益高涨,特别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确保教师的适应性和专业性,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等对教师资格证书提出了改革方案.本文试图对日本的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资格证更新制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等进行解析,以期对正处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制度一直实施"开放制"和"教师资格主义",即在综合大学培养教师。观其"开放制"培养教师的效果,还存在培养质量等诸多问题,日本呼吁结束"开放制"培养教师的学者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实行"开放制"教师教育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则刚刚起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应该注意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终身学习型专业发展:日本教师资格标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对教师的资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教育职员资格法》和《教员资格更新制》中对教师资格的获得与晋升做出了明确规定,从法律上确保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日本综合大学实施新教师资格证书课程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日本对“教师资格证书课程”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目前。日本综合大学实施教师资格证书课程面临许多困境,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处于从封闭制向开放制转型的时期。日本综合大学实施教师资格证书课程遇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或机构的注意。“日本现象”引发我们思考:开放制的实质是什么?开放制下大学如何实施教师培养课程?  相似文献   

6.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随着对教育以及教师的要求日益高涨,特别是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确保教师的适应性和专业性,日本决定导入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本文试对日本的教师资格证更新制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等进行解析,以期对正处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日本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改革及其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虽然有比较完善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提升教师质量仍然是当前日本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2007年6月20日,"教育职员免许法"等新修3法案获得日本参议院多数表决通过,"教育职员免许法"修改条文的重要内容便是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10年,教师必须在资格证书更新期限内,接受30小时的义务性研习,考核合格后教师资格证书才继续有效。日本各界虽然对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存在一定的争议,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日本政府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化,并通过立法形式,让教师在职进修成为法定义务的做法,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推行教师资格更新制度已成为国际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趋势。2009年,日本正式施行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目前,我国实施的终身制的教师资格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借鉴日本教师更新制度的实践和经验,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分类基准,规定教师资格有效期限,搭建教师资格更新与继续教育的桥梁,对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师资格更新制度,改革和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教师资格制度自明治维新时期确立以来,经过不断改革,已经成为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障了教育质量.本文在对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评析现行日本教师资格制度在教师资格证书的分类、适用、认定和更新等方面的措施,最后对日本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特点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日本近年来所进行的教师教育制度及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研究,揭示其以实践取向为重心的改革特点。文章追寻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的轨迹,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资格标准的改革,尤其是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变化等几个侧面,分析日本在教师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解读改革的实践取向,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范体系去独立化、基础教育改革纵深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化等复杂的现实向师范院校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整合和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国内不少师范院校进行了教师教育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为了切实做好教师教育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工作,应积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全纳型的教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存在许多问题,急需大力实施改革,目前各个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势必向全纳型教师转变。当前的教师教育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构建以培养全纳型教师为宗旨的教师教育体系,应当系统地考虑全纳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资格认定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华 《南平师专学报》2008,27(3):108-112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这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新一轮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音乐教师要尽快接受新的音乐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及时调整智能结构,树立新型课程观。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为了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改革现行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加强音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完善音乐教师培养制度,严格音乐教师的资格认证。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是高师教育改革的难点,而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又是整个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探索与职前培养相衔接、呼应的职后培训课程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5.
师范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师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主力军地位不容置疑。但师范教育也应审时度势,树立陶行知的“大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应该走综合发展之路:整合师范教育目标,实现培养和培训目标综合化;调整师范教育结构,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师范教育内容,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而为教师专业化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175名中小学校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调查表明,他们对高师院校培养的新教师的专业素养满意度不高,凸显了高师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职前教师培养中的缺陷。高师课程迫切需要改革,高师课程改革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具体而言,高师课程改革必须着力涵养职前教师的师范素质,锤炼职前教师的实践智慧,强化职前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提升职前教师的专业自觉。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作为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率相对较大。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广大教师逐渐重视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等相关内容,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开始运用多样化的课程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优化自我。为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涯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将物理课程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讨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与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师范院校的职前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而高师职前教育明显滞后,不适应新课改对师资培训的要求。基于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旨在重建高师职前教育的理念和行动策略,使高师院校所培养的未来基础教育语文教师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全国八省265名中学英语教师问卷调查和30名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培训经历、培训期望、对新课改的认识等情况。指出各级师资培训机构应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工作;教师所在学校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资金、教研等方面制定有力措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师自身应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制定近期、中期、远期计划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20.
高校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科学化,教学业务,创造力等方面的素质。广大教师只有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