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也是一个风景秀丽、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在这个宝岛上居住着一千七百多万人,其中高山族约有四十万人左右。高山族是我国台湾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沿海平原以及兰屿等地。高山族因居地和语言的不同,内部有不同的称呼,如“泰雅”(又作“泰耶尔”、“太野罗”等)、“阿美” (又作“阿眉斯”、“阿眉”等)、“排湾”(又作“百宛”、“派宛”等)、“赛夏”(又作“萨斯特”)、“布农”(又作“布嫩”)等。高山族这个名称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沿用高山族名称。清代的文献记载,常把高山族分为“生番”和“熟番”。“熟番”多居住平原地带,又叫“平浦番”;“生番”多住山中,又叫“高山番”。他们都以“社”为单位,社有大社、小社之分。大社实际上就是部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他又是一位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对乐舞有特殊的爱好。他曾在诗中写道:“本性好丝桐”(《好听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经常是“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食饱》),“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对酒自勉》)。白居易一生,曾写过乐舞诗一百多首,其他诗中涉及乐舞者尚不在内。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白居易的乐舞诗和他的乐舞美学观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3.
关于《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类能否单独成目,又出于何种原因而单独成目的问题,前人有过不同的观点论述,但莫衷一是。出离论争的视点,将“舞曲歌辞”的《序》与“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清商曲辞”三类的《序》相比较,“舞曲歌辞”的《序》侧重于“舞”的知识性介绍。同时,“舞曲歌辞”所载录的内容又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与明确的选择性。从“舞曲歌辞”一类所显现的这两个独特性可以预见郭茂倩是有意设立这类乐府诗。  相似文献   

4.
至爱音乐城     
小舞 《英语辅导》2004,(12):12-12
Dubstar-Stars英国这支流行舞曲(dance-pop)三人小乐队Dubstar(国内有译作“沉默之星”)于94年成立于英国的纽卡斯尔,主音是经常挂着无辜眼神,但声音动人的SarahBlackwood;键盘手是Steve Hiller;吉它手Chris Milkie。现在所听到的这首《Stars》出自他们的第一张Single,该曲在95年的夏天排到了英国单曲榜前40位。乐队在96、97年分别推出两张专辑Disgraceful和Goodbye,电子乐舞曲再  相似文献   

5.
大陆人民东渡台湾,开发台湾,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自秦汉以后,汉民族和高山族同胞就有了亲密的往来,特别是闽、粤两省人民徙居台湾的史实,文献屡有记载。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与“土人(高山族——作者注)互婚交友,已不啻水乳交融矣”。①当时台湾的土著居民高山族,“无君长,无文字”,住的是荒山野岭,过的是采集、渔猎的生活,“耕无牛亦无农具”,②人口稀少,生产力很低,开发的范围极其狭小。到了明、清时代,封建  相似文献   

6.
高山族是我国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统称,共约40余万人。依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除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之外,包括赛夏人、泰雅人、曹人、邵人、布农人、鲁凯人、排南人、卑南人、阿美人和雅美人等,支系繁多,语言纷歧,清代早有“番种各别,番语侏(亻离)”的说法。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远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高山族先民已移居台湾。高山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成员之一。高山族教育伴随历史的发展,经历了错综复杂的过程。17世纪中期以前,高山族处在掘棒农耕兼渔猎的原始社会阶段。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特别是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以后,  相似文献   

7.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8.
对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素琴”的解释,基本上是众口一词:“没有华丽装饰的琴”(江苏文艺1988年版《中学古文鉴赏手册》),“不加雕绘装饰的琴”(上海古籍1988年版《古文观止新编》),“不加装饰的琴”(初中《语文》第三册),“古琴”(上海古籍1981年版《历代名  相似文献   

9.
根据今年一月召开的“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征书研讨会”的建议,国家教委对初中音乐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科目和进度作如下凋整。考试科目取消《音乐欣赏》和《视唱练耳》中的“练耳”部分;《钢(风)琴》改为《钢(风)琴或  相似文献   

10.
高耀太出道之时给自己定了一个旗号,那就是“追求男女老少都能喜欢的舞曲音乐”。由车升民、申智、金丘组成的三人组合“高耀太”,去年发表的第一张专辑中的复古舞曲音乐《纯情》及《相逢》让他们一炮打响。比次高耀太带来的第二张专辑《失恋》,整体框架与第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上流行有十大舞曲:《探戈舞曲》、《波尔卡舞曲》、《华尔兹舞曲》、《伦巴舞曲》、《摇滚舞曲》、《玛祖卡舞曲》、《迪斯科舞曲》、《桑巴舞曲》、《波罗涅兹舞曲》、《爵士舞曲》。《探戈舞曲》探戈起源于西非,开始流行于阿根廷,1938年后传编世界各地。音乐节奏强烈,旋律活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上流行有十大舞曲:《探戈舞曲》、《波尔卡舞曲》、《华尔兹舞曲》、《伦巴舞曲》、《摇滚舞曲》、《玛祖卡舞曲》、《迪斯科舞曲》、《桑巴舞曲》、《波罗涅兹舞曲》、《爵士舞曲》。  相似文献   

13.
破琴     
《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晋书·戴逵传》载:戴逵博学善属文,少有文艺,善鼓琴,太宰武陵王司马唏其能琴,使人召之。逵对使破琴,日:“戴安道(逵字)不为王门伶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些人释“剑器”是一种舞伎“空手而舞”或“持彩帛而舞”的健舞曲名,断言公孙大娘“执剑而舞”不实。持据有三:《正字通》云:“剑器,武舞,用女伎雄妆,空手而舞”;《札朴》卷六云:“以丈余彩帛结两头,双手持之而舞”;《文献通考》云:“或以剑器为刀剑,误也”。“舞剑器”与“剑”无关之说,似乎已成为定论。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试作一些考辨,借以就教于高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盛行的舞曲还有“柘枝”、“胡旋”、“浑脱”  相似文献   

15.
声音,来自窗外,或者更远的地方;来自房间里一台小巧的音响,或者内心深处。人类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美的载体,琴棋书画,无一例外。所谓“琴棋书剑诗酒花”,“琴”列在首位,古琴之声近于天籁,琴是极清幽高洁之物,弹奏时须静,环境静和人心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韵是古今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源在《听琴》里幽默地说:(英国人)不爱莎士比亚你就是傻子,(中国人)不爱古琴你逃不了做牛。叶灵凤《憔悴的弦声》,却传递了这样奇特的信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可以通过琴声成为知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  相似文献   

16.
素琴=无弦琴     
在《陋室铭》中,对“素琴”的注释通常采用:①古朴的琴;②朴实无华的琴。设想,古朴的琴是怎样的?朴实无华的琴又是怎样的?舜,最早削桐为琴,既古远又质朴无华。凡唐之先的琴亦可。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琴,抚之则吟,弹之则嘶,鼓之则鸣,调之则宫商角徵羽相协。这样,岂不与“无丝竹之乱耳”相悖!丝之属,琴其中也。偶然读起《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来,其中有“陶琴无弦”项,注为:《晋·隐者传》,陶潜字元亮。性不解音,唯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由此可见,“素琴=无弦琴”无疑。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只知道在全国 56个民族中间有一个高山族 ,他们大概有 4 0万人 ,只分布于台湾一省 ,其实我们对这个高山族的历史和现况还不够了解。首先 ,称他们为“高山族”是不准确的。因为 :一、他们并非一族 ,大致可以分为高山九族 ,平埔十族 ,一共就有 19个族。二、他们并非全住高山 ,其中大部分人都住在平原上。其次 ,“高山”这个族名来源于日本 ,早在 1593年 ,日本军阀丰臣秀吉的文书中就称台湾为“高山国” ,后又改称“高砂国”。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 ,定名为高山族 ,划定居住区 ,不由行政部门管理 ,而由警察管理 ,实行歧视政策。我们不…  相似文献   

18.
说“断肠”     
古代诗人喜欢用“断肠”来形容人的极度思念或悲伤,用“断肠人”来指漂泊流浪、充满忧伤的旅人。例如,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曹丕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燕歌行》)。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其二)》)。“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  相似文献   

19.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一句中的“素琴”,课本编者注曰:“不加装饰的琴”。我们认为此注犯了以一般对待特殊的错误。谁也不否认在通常情况下,“素琴”作不加“装饰的琴”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应补注一句“此处作无(?)琴解”为宜。把“可以调素琴”中的“素琴”理解为“无(?)琴”有根据吗?符曰;有。梁·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