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内外温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三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内、外温度变化规律步调基本一致,总体温度变化、总体规律表现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冬温夏凉。在不同季节内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春季在一年中温度变化最剧烈,林内高于林外;夏季(生长旺季)林内外温度变化较平缓,林内温度始终低于林外2℃左右;秋季林内外温度均在0℃以上,早晚温度较低,中午较高;冬季白天林内外温度变化较剧烈,夜间较缓和。土壤表层温度林内外昼夜温差都较大,但林内变化较林外缓和:林内外土壤受气温影响的深度不同,林外为20cm,林内只有15cm。  相似文献   

2.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1982-1996年)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降水量1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7.4℃。La中相对湿度平均较高,最低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少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3.
邓世宗 《资源科学》1992,14(2):67-73
广西森林水文研究是在广西中亚热带的桂东北龙胜里骆林区、南亚热带的桂东南岑溪七坪林场、桂中的宜山庆远林场、桂西的田林老山林场进行的。研究的林型有: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柠檬桉与马尾松混交林。其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和台地。每一种林型都在林内、林外建起400m~2的径流场,用三角溢流堰和水位计测定地面径流量。同时,在林内、外设置气象观测场,观测林内、外降雨量和林冠截留雨量、树干茎流  相似文献   

4.
以覆盖度为20%左右的乔木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两种水平配置格局林内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速度。结果表明:行带式配置林内地表摩擦阻力较随机配置的高,其对土壤风蚀的抑制作用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5.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气候资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l982~1996)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C,降水量l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一7.4C.1a中相对湿度均较高,最低月平均77%.雨季旱季明显,2月~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最低l47.9mm;10月~1月为旱季,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稍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旺期达到峰值(28.79%),生长季初期(22.81%)和生长季末期(22.91%)相对较低;随海拔的升高,流域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且在生长季旺期增加最为显著(P0.01);(2)经过一个生长季,湖滨3200~3300m海拔范围内土壤水分收支略有亏缺,减少1.24%,3300~3400m和3400~36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分别增加0.54%和-0.57%,3600~38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有所盈余,增加3.69%;流域海拔3800m以上地区为水分盈余区,且该区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温升高一旦导致流域水分收支平衡区向高海拔推进,将会使青海湖流域水分盈余区大面积减小,进而对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南方红壤区常见林地类型-杜仲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过程进行了监测,并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杜仲林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特征影响,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穿透雨率升高,截留率降低,并且两者在高的雨量和雨强下逐渐趋于恒定。在测定期间,杜仲林穿透雨率为72.7±7.8%,树干流率为7.7±1.8%,截留率为19.6±9.9%。杜仲林下穿透雨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与树主干距离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提高,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率显著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的空间变化减少,异质性降低。每mm降雨的单株树干流(cm3/mm)与胸径、冠层厚度和树高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但是与冠幅和枝下高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于林内雨的组成,树干流与穿透雨的比率随着雨量或雨强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但树干流对降雨具有明显的汇集作用,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对降雨的汇集效果先提高后降低。林冠截留在减少林内雨量的同时,也显著地改变了林下降雨的空间分配,使林内局部(如树干流周围)水分输入反而高于林外。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下西南春玉米生长季不利气象条件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西南地区气候变暖前后春玉米生长季内不利气象条件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采用西南地区27个农业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发育期资料和66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暖前后西南春玉米生长季内连阴天、高温、低温及水分盈亏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春玉米生长季内,连阴天主要发生在出苗-七叶和七叶-抽穗阶段,变暖后发生频率分别平均增加12%和15%,但仅11%和14%的研究站点显著增加(P0.05);(2)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乳熟-成熟阶段,且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变暖后发生天数每生长季平均减少2.5d,23%的站点高温发生的天数显著减少(P0.05);低温天气在整个生长季均有发生,变暖后低温出现天数每生长季平均减少2.2d,其中七叶-抽穗阶段低温发生天数减少最为显著,56%的站点发生天数显著减少(P0.05);(3)水分亏缺主要发生在播种-拔节阶段,变暖后轻、中度水分亏缺发生频率分别增加6%和7%;春玉米各个生长阶段均受不同程度的水分盈余影响,但主要表现为轻度盈余,除西北部外,变暖后轻度水分盈余发生频率增加15%,播种-拔节和灌浆-成熟阶段21%和11%的研究站点轻度水分盈余显著增加(P0.05)。总体来看,变暖后西南地区春玉米生长季高温、低温发生天数减少,对玉米生长有利,但连阴天以及水分盈亏发生频率增加,可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张芳 《青海科技》2009,16(6):67-70
本文采用1948~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地表温度(skt)资料和大气温度(air)场资料,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求出东亚地区地表温度年(季)区域平均和大气温度场季平均的相关情况,结果表明:(1)地表温度与气温场的相关随高度变化,高度越高,相关越小;(2)地表温度年(季)区域平均值与各格点气温季平均的相关在0~20°N和40°~60°N较好;(3)地表温度年(季)区域平均值与各格点气温季平均的相关在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今年二季度工业总体经营状况景气度略有回落,但变化幅度不大。能源、原材料供应状况进一步改善,产品积压减少,产销率稳步提高,效益指标有所好转。但产品订货继续下滑,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预计三季度产品订货和生产状况都将趋好,总体经营景气将再次出现回升。另外,本次调查表明,地区间总体差异比上季缩小,但部分地区景气波动较大。本报告还对食品、纺织、服装、化学、化纤、钢铁、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八个行业的景气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