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编辑要善于和记者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在一线获得的信息,据此挖掘记者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稿件更具深度。编辑要广泛阅读,收集信息,尤其是其他媒体的信息,往往能从中发现"金子",并指导记者写出好新闻。编辑也要走出去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尚处于酝酿阶段的信息,编辑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指导记者如何跟踪采访,为成功写就好新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要善于发现新闻,尤其是要善于抓住好新闻。同样,编辑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辨别真假,识别优劣,当好伯乐,发现好新闻,使好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要善于发现新闻,尤其是要善于抓住好新闻。同样,编辑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辨别真假,识别优劣,当好伯乐,发现好新闻,使好新闻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4.
好新闻是报纸质量的标志,编辑作为报纸出笼的最关键一道工序,对报纸出版质量影响极大,不可忽视。那么,在“好新闻”制作中,编辑真正应该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欲从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积累中,浅谈对这方面的看法。编辑要搞好选题策划按常理来讲,编辑只管将稿件编出来,至于选题,那主要是作者的事。其实,编辑出题,记者或通讯员作答,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编辑     
说起新闻创新,不能不谈创新与编辑的关系。由于编辑对稿件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如果说在新闻创新中记者是开路先锋的话,编辑就是指挥官。尤其是对驻站记者来说,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更强。驻站记者具有先天优势;对地方情况比较了解,信息掌握较  相似文献   

6.
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打造精品,需要平时多留心、深入基层抓活鱼、抓好细节描写,有精品意识,与编辑进行良好沟通。文章通过作者多年采写的亲身体会,分析了记者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一年里,《编辑手记》专栏刊发了不少优秀文章,对指导编辑、记者和部队基层报道人员的新闻采写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栏目新年度将以荻中国新闻奖和军区军兵种好新闻奖的稿件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欢迎军内外新闻人关心支持,惠赐佳作。  相似文献   

8.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报纸编辑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编发一则好新闻。所谓好新闻,最低限度恐怕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政策上把握严谨,文字流畅,没有语病,等等。但是,据说现在的新闻写作情况不尽如人意,不少编辑常为手头质量粗劣的新闻稿而叹息摇头。比如,有的新闻动辄就长长一二千字,内容庞杂,主题分散,读后令人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有的新闻缺乏最基本的政策观念,事例失实,用语过火,遣字选句不讲科学性;至于文字拖沓,语句不通,错字别字屡屡出现,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面对这样的稿件,岂不苦煞编辑也? 造成目前新闻稿件质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记者没有认真把好写作的第一关。长期以来,有的同志习惯性地认为,“记者写稿,编辑改稿”,这是新闻发稿的法定流程。既然自己写的稿件有编辑在推敲斟酌,那作为头道工序的原稿,当然粗糙一些也无妨。更何况,一篇稿件的最后定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山西太原传来消息:一年一度的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评比揭晓,我们编辑的消息《“黄金村”闯进中关村》荣获一等奖,这是这篇消息获得的第四个一等奖。此前,这篇消息曾先后获得新华日报社月度一等奖,报社年度一等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在这些奖项中,此稿也都分别获得了编辑奖。在分享得奖喜悦的同时,作为编辑,我们不由回想起这篇稿件的处理过程,从而引出关于编辑”发现力”的思考。 记者要有“发现力”,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最近推出了一本专著,专门谈记者的“发现力”。我们认为,“发现力”…  相似文献   

11.
日前,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编辑记者要"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一步了解基层、融入群众".许多媒体上至总编辑、下至编辑记者身体力行,采写出不少好新闻.这场新闻实践活动深入人心,确实给新闻界带来一系列转变.细心品味"走转改"活动以来一篇篇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报道,结合个人的新闻实践,笔者以为,成就每一篇好新闻的根基是一致的,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本文中笔者联系个人一篇获奖新闻的采写经历,对好新闻的三要素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期刊编辑组稿中的信息意识︽冶金自动化︾编辑部沈黎颖要提高期刊的质量,就必须组织好的稿件。在组稿中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机会搜集有用信息。笔者根据《冶金自动化》杂志的特点,在组稿中是这样做的:1.随时了解冶金行业、尤其是...  相似文献   

13.
林林 《新闻爱好者》2008,(10):43-43
标题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人们面对诸多信息源。要准确迅速地找到自己想去阅读观看的内容,必须借助标题的引导。酒好也怕巷子深。一则好新闻,如果标题不够吸引人,往往会跟读者失之交臂,使记者编辑的心血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记者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时要有对象感.从语旨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者——编辑记者在写作新闻稿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新闻稿件的使用者,一是新闻稿件的传播者——主播,二是新闻稿件的终极接受对象——受众.因此编辑记者在写作时就应该结合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来写作.  相似文献   

15.
一张报纸除了定位和风格是由报社决定之外,稿件的选择和版面的安排,则大多由编辑决定。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好版面语言,使新闻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每一名编辑要练的基本功。在笔者看来,做好一名编辑不能单纯地只当"版匠",把记者的稿件或从网上摘录下来的稿件原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些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时,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刀阔斧地删改,常常使一些新闻的价值与鲜活性大打折扣。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做法很不可取。要想提高新闻媒体整体的报道水平,当务之急是采取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措施,使采编人员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弥补自身缺陷,力争达到编辑记者化、记者编辑化。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名编辑。19岁跨进新华社的大门,21岁就走上编辑的岗位。他是编辑。40多个春秋,年年月月,辛勤耕耘,从不懈怠,忠于职守。他是编辑。尽管5年前已经走上副总编辑的领导岗位,仍然实实在在地从事着编辑工作,只不过经验更丰富、眼光更开阔了而已。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编辑。组稿、编稿、拟按语、写评论、为记者出谋划策、组织指挥战役性报道……数不清的稿件从他手中经过,由“毛坯”变成了“成品”,由“成品”变成“精品”,有的经过他画龙点睛,提高了作品的品位。多少年来,他与记者一起采编了一批又一批新华社好新闻,甚至全国好新闻,记者的名字登报、上广播,受到通报表扬,而报纸上却看不到他的名字。当首届韬奋新闻奖评选结果公之于世时,熟悉他的新闻界同行们并不感到突然,许多人不由自主地说:“他当  相似文献   

19.
引言:稿件采用查询系统是新华社为了让编辑记者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稿件的采用情况,而专门开发的一个业务系统。它首次实现了新华社中英文文字、图片新闻稿件被国内外媒体采用情况的精确查询,它可以为编辑记者提供灵活的查询定制、查询汇总、各种查询条件灵活组合、查询条件记忆等功能,查询出的采用信息能够精确到媒体名称、采用日期、采用版面、采用篇幅,还有采用媒体的详细信息。采用查询系统的易用性好、方便性强、准确性高以及采用数据及时性好的特点为编辑记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性,编辑记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稿件的落地率和采用的具体情况,这对于提高稿件的质量和采用率以及导向稿件的采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领导及总编室领导也对查询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能够让每一位新华社记者及时查询出稿件的落地情况,实现了新华社记者多年来的梦想",是"业务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该系统的成功,得助于社领导的高瞻远瞩和技术局周密的技术规划和建设工作,同时,该项目的技术选型和框架的先进性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下面,我就从技术的角度作一个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记得名记者彭子冈曾说过,一个好的记者需有“慧眼”与“神笔”,这个慧眼大约就是指识货吧,应知道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什么是意义不大的新闻。这双慧跟对编辑来说,我想就更为必要了,因为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稿件,怎么从大量看似平平的稿件中发掘真金、真新闻、好新闻,将它处理在报纸版面的中心位置,这就反映了编辑的基本功。8月28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国际新闻版在处理新华社有关“东盟九国使节向日方质疑”一稿时就大相径庭,反映出两报编辑的眼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