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乔一峰 《视听界》2013,(3):98-99
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记录式和介入式两种方式。记录式隐性采访是记者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记录和采制新闻事件的过程。介入式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隐性采访能够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但是隐性采访极易构成侵权,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2.
介入式隐性采访记者角色换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巍 《新闻知识》2006,(12):80-81
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已的身份、不告之采访目的,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或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的一种非常采访,故亦称暗访’或‘私访’。”隐性采访可分为介入式采访与旁观式采访。介入式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方法的一种,它是显性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国家立法中,对于它没有成文规定。然而在我国当代社会,隐姓埋名、变换身份的介入式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某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只要能挖掘到需要的信息,有时甚至角色产生错位。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3.
李晓东 《记者摇篮》2005,(6):20-20,18
近年来,我省宣传部门邀请省外媒体记者,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易地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活动的开展,不仅推出了对外宣传作品,丰富了对外宣传的题材.使国内及世界更多的群众进一步了解到辽宁经济发展、历史名胜、人文资源、群众生活。易地采访活动。不仅扩大了党报外宣报道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一批党报外宣记者的素质。去年,笔者曾有幸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从事新闻报道而进行的收集新闻素材的专业工作,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同时也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心理交流的过程。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情感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情感不仅构成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交流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是双方思想、心灵碰撞的必要桥梁和润滑剂。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组织全国省市电视台记者进行易地采访活动,自1987年到现在已有15个年头,先后共进行了三四十次。易地采访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对外宣传荧屏,使国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对  相似文献   

7.
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和义愤填膺式的诉说(有时候甚至是哭诉),一些记者可能马上“嫉恶如仇”,将被投诉者视为违规甚至违法的对象。其实,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态,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后面采访过程中的心态乃至提问的方式、语气等,也会在新闻报道中留下自己不易察觉的“阴影”。要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记者必须从以下三方面把握好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采访之本,对于广播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由于被采访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记者本身,而且还有话筒,显然不能像接受笔记式采访那样轻松自如。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掌握全局、驾驭全局、明确采访目的同时,注意采访技巧和风格,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采制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介入“,也称记者的“参与“,是指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以旁观者、记录者身份在场,而且直接介入和参与事件,以亲身体验、感性触摸甚至以“新闻策划“的方式,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正如《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体验售货员“时喊出的口号:“全身心去感觉、去采访,而不是单靠眼睛和嘴“。  相似文献   

10.
许多新闻界的老前辈对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采访环节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言论。穆青同志说,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安岗同志说,到基层看形势,脚底板下出新闻。南振中同志说,采访不仅是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记者的生活。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活动是记者以主观来认识客观,从而采集新闻事实、了解新闻真相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因此,在整个新闻采访的构成要素中,记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整个采访活动的发起者,也是采访过程和采访节奏,直至最后传播质量的把握者。在新闻采访中,由于交谈双方的文化素质、生活背景、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记者必须善于换位思考,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13.
王秋艳 《新闻界》2008,(5):78-80
采访动机是引起、维持记者采访活动的内部动力,它不仅有强弱之分,而且有好坏之别,因此对于记者的活动效率以及报道的社会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发与培养采访动机既要通过记者自身的努力,同时,管理者也要进行科学管理,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职责就是通过走访事件,对事件进行深度的挖掘、采访后来报道一些可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信息,进而完成社会发展的全面推动。但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如何挖掘、追踪、采访却是目前困扰很多记者的一大问题。比如说在同被采访者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有可能稍不注意就会让被采访者掌握主动权从而回避问题,不仅无法达到访问的目的,还有可能浪费了再次采访的机会。基于此,本文具体阐述将新闻理论知识融入到采访实践中的方式方法,以此为我国年轻的记者采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入式暗访不能作为采访的常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力丹 《今传媒》2006,(12):6-7
暗访,又叫“隐性采访”,可以分为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两大类。介入式,即记者假冒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采访,是指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介入式采访兴起于19世纪末美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以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事件当中,体验被采访人的感受与情绪,并通过视听语言符号传达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采写都有好处。作为地方基层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采访路线。我们常说,新闻要言之有物、要有细节,如果不深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去进行真实的体验,何以做到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7.
"体验式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近年来,在新闻界日益兴起.记者以顾客、警察、患者、普通人或者某行业的工作人员,甚至是犯罪嫌疑人等身份介入新闻事件当中,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处于同样的活动状态,与被采访者打成一片,甚至成为主要当事人.  相似文献   

18.
杜琴玉 《青年记者》2007,(14):98-98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无论记者还是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微妙多变的心理活动。记者应该懂得一些采访心理,这样不但能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也能更好地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印象管理,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也就是“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采访活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记者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而如何给被采访者留下好的、恰当的印象,不仅关乎记者个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记者采访的结果。个人形象,心理学认为与自我表现有关。自我表现,又叫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现”。(高玉祥《人际关系心理…  相似文献   

20.
刘枫 《军事记者》2007,(2):15-15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要当好喉舌,出色完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任务,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就必须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养成良好的采访作风。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能折射社会生活的“那一滴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