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叶林 《新闻知识》2001,(Z1):24-25
在一般编辑和记者的认识中,多数人以为,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反面报道过多时、或记者采访不深人、编辑编稿不认真而出现新闻稿件失实时会产生。其实,即使是正面报道,如果记者或编辑不能从读者的视角去体验新闻报道的客观效果,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然,正面报道的负面影响绝非是编辑、记者有意误导的结果,新闻事件本身也并非编造,其对读者的负面效果有时不易被察觉,因而往往引不起编辑、记者的注意,正因为如此,研究正面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些正面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 一、读者认…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3.
杨然 《新闻前哨》2012,(10):47-47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和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体育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记者们分享和搜寻信息也因网络普及变得容易,很多记者不去现场,甚至不看比赛,也能写出一篇看似鲜活的稿件。但这些稿件的细节常常会经不起推敲,甚至会以讹传讹。让体育新闻报道回归现场,才能让稿件更真实,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一、避免信息在传递中失真二手消息毕竟是二手货。当一场比赛结束,当一起体育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报道,这其中不乏说法不一之处。采信何家?这是个问题。在权威消息公布之前,如果有条件,当然是亲自采访得来的消息更可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难免失真。在网络时代,我们并不缺乏信息源。我们苦恼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演绎、被加工,以致于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4.
国际新闻稿的采写与报道,在我国有一个完整和强大的系统,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提供大量的新闻稿件。作为省市级的报社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能派记者赴国外直接去采访,自己动手去写出第一手的新闻。另外有许多国际事件涉及敏感问题,为保持统一的宣传口径,也需要用新华社的稿子。由于诸多因素,时事编辑的创作空间确实有限,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新华社所发的大量稿件中,挑选所需稿件进行删减,组合成版面,不能像其它版面的编辑那样有自己写成的作品,或按构思的版面内容要求,可大胆地修改来稿。时事编辑抱怨这项工作没有创作空…  相似文献   

5.
陈启海 《新闻前哨》2012,(11):50-51
何谓记者的版面意识?就是报社记者在选择采访选题、稿件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时,必须考虑版面需求,使稿件获得版面认同,受到版面欢迎,以达到尽可能好的版面效果、社会效果,为报纸添彩。现在,一些记者时常抱怨稿件难发。为何难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记者缺乏足够的版面意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版面主编典型  相似文献   

6.
出发,在深夜     
在记者的记忆里,艰苦的采访经历往往与自己的惊人之作一道被保留着,然而并不是所有艰难的采访活动都有惊人之作产生,同样,我们也不能一概以稿件来评价记者在采访中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稿件不可能时时有,但责任感却不能一刻无。去年5月30日的夜晚,我们接受了一项采访任务,一架飞机在距长沙市西南20公里处的望城县黄金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2012,(1):66
地盘不大、人口不多、经济欠发达、百姓读报氛围不浓厚……当地报人开拓市场时深受客观条件制约,难免多有抱怨。但作为传媒观察者,本刊记者更愿意辩证看待那些"不完美":空间意味着机会,发展滞后也正意味着更多机遇和  相似文献   

8.
正情绪,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每个人都会有,但是作为新闻记者来说,特别是做现场报道时,由于所接触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有时候甚至要面对天灾人祸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此时现场记者的情绪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各种情感的刺激,这包括视听方面的刺激、他人表现出的情绪等,从而反过来对记者在自身的心理上、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对于这些情绪不加以管理,必定会影响到记者的现场报道效果,从而可能使被报道的新闻脱离客观事实,带上浓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所以,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9.
英法法制报道与新闻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不久前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了当地的新闻业,对当地新闻媒体法制报道和新闻自律等有关情况有些许了解。 英国没有专门的法制类报纸,但各报都可以报道案件等法制类新闻,一些大案常常在头版头条刊登。 每日邮报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日报之一,4开80版,期发行量230余万份,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每日邮报拥有100多名全国一流的编辑记者,待遇比较优厚,记者年收入平均为2.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余万元),名记者的收入则更高。该报对于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主要是案件新闻),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查把关。一是看稿件是否对报道对象下了好或坏的判断,如果报道某人是罪犯,就必须拿出根据来,否则这类损害他人声誉的稿件就要被淘汰;二是看稿件是否超越了新闻报道的限度,即不能由记者来“审判”案件,不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贫困地区的老记者,我不仅一直关注扶贫工作,而且为此采写了大量报道.但现在回头审视这些报道,发现其中虽然有引导性的报道,但多数是工作性的、动态性的,只是客观地报道了扶贫的进展和举措,还缺少深度、缺少内涵,有些稿件还谈不上有多少孙导、警示、借鉴意义.我们看到,过于浅显、过于简单,不具有指导性、警示性、借鉴性,或者说价值不高的扶贫报道,在不少媒体上存在,而浮光掠影、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地报道扶贫工作的记者也不在少数.扶贫工作不仅需要报道,还需要引导,而这种引导的使命,新闻工作者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起来.这种引导,应该是正确的引导,决不能错误引导,更不能让新闻报道在受众中产生错觉,由此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独家新闻有如下特征:一、它是由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实地采访形成的,新闻记者是独家新闻的采访者、执笔者或主要执笔者。记者之外的投稿者如通讯员、专栏作家之类采写的稿件都不能算是独家新闻。这是因为其作品不是新闻单位的职务作品,不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其未一稿多投。二、新闻线索由某一记者首先发现,形成的作品是单独采访所得,在本新闻单位予以报道。如果是多家新闻单位组团采访,稿件由各家记者分别完成,在各自的媒体上报道,则不能称之为独家新  相似文献   

12.
对个别先进典型进行采访报道时,这个典型(人物或单位)确实是先进的,采访获得的素材也生动感人,但稿件播出后不久,报道对象却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个别的在稿件播出的同时就犯了错误。对这种典型报道怎么看?有的记者认为这样的报道不能算是失实报道,理由是,采访或报道播出时,典型还是典型,报道后典型失色,不能把账算到记者头上,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新闻业的繁荣是事实,但媒体形象严重雷同亦是事实,这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直接生产新闻产品的记者报道活动的取向雷同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很多时候商报记者与日报记者的稿件如出一辙,晚报记者的稿件与经济报记者的稿件又如孪生兄弟。尽管敬业的记者总是努力在写法上出新,这虽可在标题导语等微观方面做到区别,但媒体总体风格雷同的问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国际报道中的大部分稿件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为了抢时间,前方记者写稿一般来不及字斟句酌,来稿中有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从事国际报道的编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来稿进行多方面修改,以保证所播发稿件的质量。这里我们提供一篇经过编辑加工的“成品稿”,并附上原稿,供读者参阅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这篇稿件是夜班编辑在截稿之前  相似文献   

15.
一、“爱多”报道带来的甜酸苦辣 作为一个经济记者,不跑企业是不可能的。与企业保持一个什么样的距离,是一个令许多记者头疼的问题。太近了,有成为企业代言人的嫌疑,写的稿件如果一片赞歌,不仅报纸编辑不喜欢,读者也不喜欢。太远了,不仅写的稿件不到位,而且有时候会失去许多新闻线索。另外,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记者部为了促进地方记者革命化,从过去单纯抓记者的业务工作开始改变为着重抓地方记者的政治思想,收到了初步效果。大公报的地方记者是从一九五八年起由各省(自治区)市党委财贸部从地方干部中配备的,由报社和地方党委双重领导,以地方党委领导为主。过去几年,报社记者部对地方记者主要是抓报道计划、反映情况和稿件处理,而着重于抓稿件处理。同记者联系也主要是谈稿件处理的情况;对记者的政治思想情况了解很少,也较少主动地做些工作。记者对报社不抓记者的政治思想有不少意见。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记者写稿不能弄虚作假,编辑改稿也不能“合理想象”。前些时候,我们广播站编发了一则新闻,报道的是街坊四邻救火的事。稿子是某矿工报的一位记者回家探亲写来的,由于他参与了救火,稿件的内容是属实的。令人费解的是稿件只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19.
作为跑口儿分工,总会有些记者被安排到平时人们不太注意的部门,这些战线一年能见报的稿件非常有限,因此被称之为冷线。诚然,跑冷线新闻资源有限、上稿难,容易影响记者的积极性。然而就有一些记者,默默坚守在冷线上,积极思考、调研,用巧妙报道手法在冷线上跑出了广受好评的热新闻。冷线能不能跑出热新闻?如何跑出热新闻?除了精神上的坚守和执著,记者在思考和操作中应该如何突破?如何在冷线上拓宽视野、结合现实热点?很多时候,记者需要的其实就是多想一些、多做一点。本期就和您一起关注这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晚报作为一个地区的一张单独的报纸,凡是当地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或重大战役性报道,晚报记者都会不甘日报记者之后加以报道,宣传部也都要召集晚报作统一部署,而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晚报更是不能漏掉。如此一来,晚报上出现与日报相重的新闻就势所难免。 对“相重新闻”的处理方法,晚报界人士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日报“补充”的晚报.对日报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不能重复报道: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士则坚持对日报登过的新闻一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