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一、古诗教学中的配乐朗读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占有的篇目虽然较少,但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古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这也是经典诗文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都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斯威夫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竭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他向往的并不是那种纯粹的、没有生命参与的或者二元对立的自然界,而是想构建一种自然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尊重、一片祥和的生活方式。斯威夫特透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理想生态蓝图,为人类找到了最理想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侧重从爱与美的角度观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蕴涵着别样的审美特质与生态意蕴。同时,汪曾祺以其对自然的多角度观照和书写、对民间文化的诗性提炼与描摹和对家园的孜孜守望,在小说中构筑起一幅幅和谐的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4.
陈光磊 《红领巾》2005,(5):126-127,134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古诗教学中的配乐朗读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占有的篇目虽然较少,但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古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这也是经典诗文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美国女作家珍·克雷赫德·乔治的经典儿童小说《狼群中的朱莉》,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掠夺自然的忧虑之情。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将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谱写了一首关于爱斯基摩女孩与狼群相互依存的自然之歌。女作家敏锐的视角和朴素的生态和谐意识,给当今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要重视人的作用,也必须重视自然的作用;不仅要征服改造自然,也必须保护自然,提高人们对保护自然的认识;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华兹华斯的《丁登寺》进行了解读。诗中描述出一幅人与自然,自然与女性,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和谐的画面,揭示出女性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的引导作用。华兹华斯的这些观点从侧面批评了西方二元思维的父权制的思想,这也是生态女性主义所提倡的。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由《所见》、《小池》、《咏柳》、《村居》四首古诗组成。细细品味这四首古诗,是诗文,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如何将这些画卷展开,使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给学生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诗,源之于景,抒之于情。只有面对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并让自己的身心陶然其间,才会有牧童的天真和顽皮、小池的温柔与恬静、柳树的翠绿与妖娆、人与景的和谐与浪漫……知道了诗的成因,倘若我们避开春意盎然的景色,把学生禁锢于教室,让其在狭小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西部拓荒时代的女作家,被誉为“在不断的物质文明过程中精神美的捍卫者”。在她的内布拉斯加系列拓荒小说中,凯瑟以广袤的草原作为舞台,展现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荒野图景,蕴含着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仰,处处彰显出一种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在今天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人们应积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觉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审美角度赏读格拉宁的《一幅画》,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画和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创作,两幅图景交互映衬,汇成人们心目中的一幅美好画卷。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美的艺术体现,还促生了人们心灵审美的生态诉求和维护精神家园的生态斗争。小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共生共存的生态审美观,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生态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生态观。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古诗即是其中的瑰宝。它们经过岁月的洗礼,愈加璀璨夺目,显示出永恒不朽的生命力。古诗似一卷史书,使我们了解历史;如一位明师,为我们开启智慧;更像一位丹青妙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使我们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可以说,古诗具有智育、德育、美育等多种功能1本文将着重讨论其美育价值以及古诗的教学美。 一、古诗──美育的富矿。 (一)气象万千,情景交融──古诗中的自然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人们对山水田园诗的美誉。在古…  相似文献   

16.
庄子借"至德之世"的怀想,构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蓝图。这理想的社会中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最大的保持,"万物群生"使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处在最优状态;"人无功利"使人们无欲无为,虚静恬淡;"万物协和"体现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有机统一,充满了自然和谐的静态美。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由《所见》、《小池》、《咏柳》、《村居》四首古诗组成。细细品味这四首古诗 ,是诗文 ,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如何将这些画卷展开 ,使学生品足味、悟足情 ,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给学生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诗 ,源之于景 ,抒之于情 ,只有面对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 ,并让自己的身心陶然其间 ,才会有牧童的天真和顽皮,小池的温柔与恬静,柳树的翠绿与妖娆,人与景的和谐与浪漫……知晓了诗的成因 ,倘若我们避开春意盎然的景色 ,把学生禁锢于教室 ,让其在狭小的…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在21世纪初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对自然的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而遭到自然环境的反击和报复,人们感到措手不及和无可奈何。在反思这一不良后果产生的原因的过程中,人们深切的感受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邓小平环境保护法制思想的时代价值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职业道德原则。这一职业道德原则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保护自然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不良职业行为。坚持这一职业道德原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可以离开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方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时代的主题。知识经济越发展,人类社会越进步,就越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只有顺乎自然,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