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是中外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渴望爱情与幸福,在追求个性解放中充实着自我,最终却都在与命运的斗争中失败,为爱牺牲。不同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自身性格以及女性意识等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五四婚恋小说个性解放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各类学题材的主要表现主题。婚姻爱情成为作家表现个性解放思想最常用的题材,五四作家几乎都涉猎过这一领域,鲁迅小说代表了这一题材的最高成就。五四作家从多方面展现了个性解放主义的悲剧,子君的悲剧最具典型性。五四作家对个性解放的狭隘理解限制了他们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关注个性解放,鲁迅则始终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五四作家在追求个性解放过程中走向禁欲和纵欲两个极端,鲁迅对两都作了批判,灵与肉结合的爱情才是合乎人性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冲破封建的樊篱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但脱离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革命而单纯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意识及其爱情观念的恶性膨胀是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爱情悲剧中得到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伤逝》中的人物子君与曹禺戏剧《日出》中的陈白露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熏陶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爱情追求中经历着从追寻、失望到挣扎的过程。婚姻失败后两者选择的生活道路并不相同,但最终的结局却一样。通过对两者“殊途”的剖析,可以探寻到子君和陈白露性格、生存的差异及其悲剧性结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吴地柔美文化氛围熏陶下,鸳鸯蝴蝶派作家形成了温婉、文雅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审美倾向于优美、秀丽、妩媚。他们追求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但是在民国初年特定的时代条件下,鸳鸯蝴蝶派美好的爱情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只能在作品中尽情宣泄其恋爱失败的悲伤与哀怨。其哀情小说呈现出了一种整体性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6.
"墙"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它的涵义已超过纯粹意义上的地理空间的内蕴,而是作为阻隔与约束的象征包含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道障碍,对他们的自我个性及命运产生了很大影响。逾墙相从,翻墙私奔成为打破封建礼教,追求健全人格,实现个性解放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8.
《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为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从相知、相爱、出走、结合,最终却分离毁灭的爱情悲剧。他们在沉滞的黑暗社会中经过自己的勇敢抗争,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婚姻自由,可是,这场自主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黑暗社会的重重重压下,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性格弱点,还有接踵而来的经济上的困窘,就像三股强劲的飓风顷刻间把他们这叶爱的小舟颠覆了.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美人赋中,曹植《洛神赋》是表现企慕情境最为典范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曹植对于人生尤其是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和这一切失落后的怨愤。赋中的洛神是曹植一切人生理想的幻影,诗人投入了全部热情去追求她,然而人神之道殊异,他们的爱情必定要面对分离。追求洛神的失败正是曹植人生理想破灭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康妮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鄙视贵族阶级的虚伪,唾弃形同囚徒的贵妇人生活。她热爱生命,酷爱自然,执着追求个性自由和美好的爱情,执着追求完美的性爱,从而成为一个原型意义上的“夏娃”,肯定了“夏娃”的执着追求,歌颂了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1.
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  相似文献   

12.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13.
《伤逝》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他们生活的那个腐朽、沉滞的社会;二是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三是经济上的困顿。只有彻底地解决这些现实社会问题,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  相似文献   

15.
席勒(1759-1805)是德国杰出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的代表作,是德国最杰出的市民悲剧。 18世纪70-8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德国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进步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一群青年人登上文坛,他们主张自由民主,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在文学领域里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反抗浪潮。青年歌德和席勘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作家、旗手。《阴谋与爱情》就是席勒狂飙突进文学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伤逝》中子君、涓生“内化”的封建意识是碾碎他们爱情梦想的沉重思想包袱,涓生追求爱情的过程充满了挣脱与追寻的悖反,它们和二人间爱情心理距离矛盾性张力的缺失一起成了二人爱情悲剧的内在症结。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立新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1):105-106,122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和亲情关系。第一阶段,是封建桎梏下的觉醒阶段。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旧时代的印记使她们无法真正求得自身解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解放问题。第二阶段,是不幸命运的抗争阶段。她们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但她们把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旦失去了它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这就注定她们的叛逆必然陷入失败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第三阶段是从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阶段。这类女性形象把自身的解放和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努力在社会革命中去体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心爱的树》和《隐秘盛开》是蒋韵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中书写爱情的两部力作。蒋韵笔下的人物,爱情是他们刻骨铭心的精神追求。为了获得爱情,他们以一种义无返顾的姿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追求、守护,爱情是他们活着的重要的精神支柱。蒋韵用她充满苦涩而不无亮丽的爱情悲剧表达着她对人的终极关怀,显示着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的独特性,首先是由其男女主人公性情的独特性决定的,其次是追求平等、自由之民主思想萌芽的社会悲剧使然。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一方面是追求个性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萌芽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反映,展示了那个时代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对新理想的追求。宝黛爱情悲剧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相似文献   

20.
涓生和子君热衷于个性解放,单纯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生之艰辛,死之悲苦的悲剧结局,能够转化为人们对美的呼唤。本从刘划人物、描写心理、表达思想方面分析了悲剧产生的美感价值——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从而表现了爱情悲剧所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