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宗岗小说评点借用了戏曲美学的概念,如关目、科、收煞等,毛宗岗小说评点表现出的“戏曲手眼”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不自觉的一面,其背后展示的是文学与戏曲艺术的相同文化内涵,以及以戏曲空间对文学时间的跨时空解读。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一种文化复合体,承载民间原生文化形态,也有文化精英的政治和道德诉求,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为一身的艺术种类。戏曲研究涉及到戏曲创作和演出、传播和接受以及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门类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对戏曲发展和流变有一个大致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就是戏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南阳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峰巅,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化现象分不开。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既有官宦、商贾、乡绅,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它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戏曲的昌盛鼓舞了供养信心,窝班培养的名优效应又促进了戏曲的繁荣,二互为因果。在曲宴酬酢、张乐共听的过程中,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但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饾钉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戏曲艺术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从戏曲表演这一文艺事实出发,使之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文章结合舞台时空、程式、行当、脸谱等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探讨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的关感经验,以及美感经验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戏曲表演形式遵循着关的规律,换言之,关的规律决定着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方向与成熟。因此运用美的规律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系统把握明代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重点揭示了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特征和创新性的特质。认为,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在于既制订了戏曲艺术正宗风格规范,又制订了具体的撰定操作规程;既有批评论,又有创作论;既有博大的内涵,又有严谨的构架。而其创新性则在于立足自己的时代来总结当代戏曲任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未来的戏曲立法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并指出,王氏曲学实质是南曲学、明曲学、新曲学。  相似文献   

7.
咏剧诗歌是中国戏曲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清代乾隆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化修养较高的知名人士和戏曲专家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戏曲评论、戏曲研究和记录戏曲活动,提升了它的艺术品位和学术价值,这不仅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而且为戏曲史、戏曲批评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系统把握明代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体系,重点揭示了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特征和创新性的特质。认为:王氏戏曲理论的系统性在于既制订了戏曲艺术正宗风格规范,又制订了具体的撰写操作规程;既有批评论,又有创作论;既有博大的内涵,又有严谨的构架。而其创新性则在于立足自己的时代来总结当代戏曲创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未来的戏曲立法提供了新的艺术范式。并指出,王氏曲学实质是南曲学、明曲学、新曲学。  相似文献   

9.
郑振发 《农村教育》2004,(12):47-48
戏曲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唱、念、做、打的形式,通过程式的表演把故事演给观众。其中“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其戏曲武功之一.在“打”中又有分类,如:刀、枪、把子、武功技巧等,武功技巧在戏曲艺术训练巾有着较丰富的内容。训练武功技巧是在毯子中进行,所以在戏曲武功中都称为“毯子功”。“毯子功”的教学内容繁多.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本对元明到民国初年皖籍作家所写的竹枝词进行审视,认为这些竹枝词内容丰富。反映了一些地方的风俗民情,对我国尤其是安徽民间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有生动记录,这些材料对研究戏曲史、戏曲化史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建国 《学子》2004,(10):57-57
亮相是京尉表演程式动作。指戏曲剧中人物在上、下场或戏曲舞蹈动作结束时的暂短停顿,形体造型,以充分突出表现戏曲人物的精神状态。亮相有双人,单人或多人等各种形式。亮相根据不同剧情或人物在剧甲所处的或主或从、胜与败、褒贬的地位等来决定。又有高与短、二三偏快和慢之分。亮相要求姿势稳健优美,表达出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12.
<正>《桃花扇》和《长生殿》作为清代戏曲的经典作品,本期两篇文章围绕二者展开经典性的再思考。戏曲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既有自身价值的完美呈现,又有各类“衍生品”的参与赋值,其中包括序跋、题词、译介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戏曲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再度认可。围绕文本批评而生成的序跋、题词等资料,一直被视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受到历来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最为突出的前有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后有郭英德、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纂笺》。  相似文献   

13.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戏曲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国营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戏曲遗产有失传的危险;民间职业剧团过多且不正规,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伤害;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得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剧场、排练场等设施破旧,剧团的生存环境恶劣。保护和发展戏曲化遗存是当务之急,要根据各地、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化价值,给予恰当的定位,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立新型的剧团管理机制;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给戏校、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抢救和保护戏曲艺术遗产;加大戏曲理论研究;加强戏曲化教育;建立保护戏曲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关于信息化的研究在很多领域已经开展起来,而戏曲研究的信息化尚在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戏曲研究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戏曲信息源、戏曲信息工具、戏曲研究者信息素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戏曲研究信息化的一些概念,如“信息”、“戏曲信息”、“信息化”、“戏曲研究信息化”、“信息工具”、“信息素养”、“前信息化时代”,同时指出戏曲研究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渔从戏曲创作、导演、表演三方面观照戏曲接受问题,建构起他的戏曲接受观。观众本位是其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崇尚通俗是其戏曲接受观的艺术追求,娱乐至上是其戏曲接受观的功利取向。李渔戏曲接受观融汇了前人理论探讨的成果,凝聚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戏曲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活动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戏曲逐渐失去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影视、流行歌曲、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等快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迅速流行,而他们对传统戏曲越来越隔膜,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  相似文献   

19.
戏曲品评是戏曲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明代的曲论家朱权、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运用戏曲品评这一方式评论作家作品,对戏曲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构建了相当完整的明代戏曲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最为突出,他们主要运用溯源得委法、比较分析法和意象鉴赏法品评戏曲作品,公允恰当,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徽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文章探讨了贵池傩戏的萌生时间,演出的行当、剧目及唱腔等问题。作者认为,贵池傩戏傩文化对研究古代戏曲、民间文化艺术、民间信仰和皖江地区文化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