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黛还是钗     
红楼梦自成书以来,拥黛派和拥钗派的论战就没有停止过.拥黛派执着于黛玉的才貌双全和纯真凄美,发出了红颜应效林黛玉的慨叹;而拥钗派专注于宝钗的宽厚贤德和娴淑静雅,生出了娶妻当如薛宝钗的感慨.但是我们在读过《脂披红楼梦》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脂砚斋对黛钗二人的评价竟然是:“钗黛合一”,也就是说黛钗二人本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闫红读红楼     
《红楼梦》中最难看透的莫过于薛宝钗了,即使有着七窍玲珑心的林黛玉也是很久还没能对她有个确认。后世的拥黛派和拥钗派争执不下,拥黛派将宝钗贬为矫情伪善的宵小之徒,拥钗派则极赞宝钗的温柔敦厚、大家风范。其实,曹雪芹老早就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宝玉角度的"合一"和作者角度的"合一"。首先,宝玉梦中所见可卿身上的二美合一,正是宝玉在初见黛钗之后产生的一种女性理想,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幻象式解决。其次,作者对钗黛合一的处理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美学理想。钗黛二人是女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女性两种不同类型之美的典型。钗黛二人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美的事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人物,研究《红楼梦》不可不研究黛、钗,而研究黛、钗自然就要涉及到她们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不少读者与研究者大都认为林、薛乃是一对著名的"情场冤家",并且根据各自的主观审美爱好,又使之形成了三个派别,即拥林派、拥薛派与双拥派。持双拥派者属于折衷主义者,自可不论。拥林派认为,薛宝钗奸诈邪恶,阴险毒辣,阿谀逢迎,挑拨离间,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不惜"对林黛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钗、黛斗争说起,指出二百年来读者因钗、黛之争的障碍,看不到红楼梦八十回构思和描写中并未写钗、黛斗争,而是写钗、黛和好,二美合一。程、高续书后四十回方以钗、黛斗争、一死一嫁、不可两立为结局。后代读者受此误导,不能觉察,出现多处误读,直至于今。这个误读反映传统思维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袭人、晴雯在《红楼梦》中是次要角色,但一个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一个冰清玉洁,心比天高。一个内抑,一个外张。两人性格中有钗黛的影子,但由于她们的阶级出生、社会地位、生活环境都使她们在思想感情等方面与钗黛不可能不具有差异。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深刻而真实地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这个差异,表现出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独特性,从而使她们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7.
袭人、晴雯在《红楼梦》中是次要角色,但一个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一个冰清玉洁,心比天高.一个内抑,一个外张.两人性格中有钗黛的影子,但由于她们的阶级出生、社会地位、生活环境都使她们在思想感情等方面与钗黛不可能不具有差异.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深刻而真实地通过对比手法写出这个差异,表现出她们不同的思想性格的独特性,从而使她们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8.
宝、黛、钗是《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 ,对三人的第一次相见作者都有精彩的描绘 ,宝、黛初会是一种笔墨 ,钗、玉相会又是另一副笔墨 ,而宝、黛、钗三人的一起登场便拉开了恋爱婚姻的帷幕 ,这两次初会对塑造人物形象无疑都是一次浓彩重笔的描写 ,尤其是摔玉和看玉的细节凸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红学史上关于钗黛孰优孰劣的问题 ,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扬黛抑钗”者认为宝钗是虚伪、奸猾、残忍的“女政客” ,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取钗弃黛”论者则认为黛玉是个不通人情世故 ,自私又尖酸刻薄的艺术形象。而在作品实际中 ,从钗黛二人的外貌、为人处世、性格等方面看 ,宝钗身上的许多做人道德 ,使她成为美的形象 ;黛玉的叛逆性格和她所实践的爱情观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她们应该是并美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形象的评价,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谈其优劣,因而众说纷纭。本文换了一个视角,将其纳入作者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指出钗黛双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钗黛的差异,写出了世俗与性情的对立;最终宝玉舍钗取黛,是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反叛,体现了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1.
补记:戴玉发飙记 也许第一次钗黛之争写到这里应该收尾了,但下面的这一段,我实在觉得应该写出来,但又不知该放在哪里写,而且,这一段“戴玉发飙记”归根结底是由戴玉企图跟减肥女争夺我而引起的,虽然算不得“钗黛之争”,但原因和性质都与第一次钗黛之争差不多,所以将这件事补在这里吧。  相似文献   

12.
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说既包含有道德的、历史的尺度,同时,又溶入了美学的尺度。从道德的、历史的角度看,“钗黛合一”是一种错误主张;但若从美学角度分析,这一观点有着相当的正确性、深刻性。因此说,“钗黛合一”说应当是一种美学评价,尽管,这并非俞平伯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巨著,以黛、钗诗词为着眼点,可以纵览全书韵文所反映的文学、文化、语言学特色。从修辞方面来看,二人均善用典故及拟人、复辞等手法。林黛玉善用各种诗词曲赋体例来表达情感,其诗词用韵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量则明显逊于黛玉,且形式较为单一。仔细研读黛钗诗词,可看出《红楼梦》的诗词有如下特征:“按头制帽”反映人物性格,“一语成谶”预示下文情节,“针砭时弊”暗讽社会腐朽;林黛玉的诗词是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中爆发,而薛宝钗的诗词则是女性意识在压制下的含蓄表达。此外,黛钗诗词也为“钗黛舍一论”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线索:宝钗或多或少也具有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的气质和一些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14.
“钗黛合一”中“钗”是“俗人”里典型的贤淑女子,“黛”是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二者无论从性格上还是命运上都是互相映衬、互相照应、互为补充的,这是《红楼梦》所特有的写法,表达了曹雪芹所希望的一种既能生活在温暖的尘世中,又能保持一种超然尘世的心境.这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完美组合,也是曹雪芹个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从不同的视角看钗黛之争,可以得到诸种不同的结论.而从人际关系角度看,钗高于黛,这种结果更多的是由人物自身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意蕴层由三重层次构成;一是文学审美层,表现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二是政治历史层,反映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三是哲学沉思层,体现佛老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三综观《红楼梦》全书,可知黛、钗的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前四十二回,以后则矛盾渐渐消失,二人并转向相互体谅,最后终于和解,而成为知己,以黛玉主动拜薛姨妈为"妈",称薛宝钗为"姐"而结束。在四十二回前,黛、钗矛盾冲突的重点又究竟是什么呢?若简而言之,即乃"木石前盟"与"金玉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人名,往往大有深意存焉。比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字相连,  相似文献   

19.
<正>补记:戴玉发飙记也许第一次钗黛之争写到这里应该收尾了,但下面的这一段,我实在觉得应该写出来,但又不知该放在哪里写,而且,这一段"戴玉发飙记"归根结底是由戴玉企图跟减肥女争夺我而引起的,虽然算不得"钗黛之争",但原因和性质都与第一次钗黛之争差不多,所以将这件事补在这里吧。就在戴玉充满嫉妒的灵魂尚没有得到宝拆宽容大度的灵魂所安慰的那段时间,也就是高一上学期的某段时间里,戴玉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