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桅船     
朱羽 《新读写》2008,(11):9-9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相似文献   

2.
在70年代末开始的学向历史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而它的美学原则,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捕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术所体现的时代思想命题,即人的社会价值标准问题,它是朦胧诗美学原则的本质所在。崛起的诗论所注意到的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又一个层面,是诗人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活动的必须经由的方式:“自我表现”。新潮批评在阐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时自身回到审美的位置上,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的“的自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的后朦胧诗是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诗歌创作,创作主体包括第三代诗人以及90年代倾向于"个人化写作的"诗人群。朦胧诗退潮以后,一批更加年轻的诗人,以断裂的姿态挥别朦胧诗人的诗学追求,他们竭力摆脱朦胧诗带给自己影响的焦虑,撕碎有寄托的描红者的身份,致力于开拓一片自由的诗学园地。这群诗人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创新的追求,对创作表现出的虔诚,在我们这个文学已经失去轰动效应之后的时代里是值得追忆和怀念的。本文试图梳理朦胧诗以后当代诗坛的流派、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和理论,在游动的悬崖上观看后朦胧诗"喧哗与骚动的风景",倾听夜莺在那个时代的歌唱。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6.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7.
崛起并兴盛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有两大主题:觉醒与寻找。主要以北岛、舒婷为代表,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声音加入时代主题的大合唱,集中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人格和思想风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不仅揭示出他们诗歌鲜明的抒情风格与艺术个性,而且也捕捉到诗人主体精神与抒情人格的差异,而这,对于他们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成就,也绝不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浮出水面开始,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至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先锋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并在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评论界围绕朦胧诗及后来的第二代诗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之广泛、观点之纷杂、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定型。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区别于第一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当然,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批评与创作一样是多元化的。对这一诗歌流派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崛起后诗群”、“后朦胧诗”等。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几年,诗歌界、理论界对“朦胧诗”问题很讨论了一阵子。笔者没有参加那次讨论。不过就我所知,多数论者认为在诗的王国里,应该给“朦胧诗”以一席之地。我个人也是赞成“朦胧诗”的。我并且进一步认为:“朦胧”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一切艺术形式中。艺术之所以能激起人们的美感,“朦胧”正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诗集有《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新诗》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晓斌等。在艺  相似文献   

12.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朦胧诗”是当代诗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朦胧诗”缺乏整体上的认识与把握。因此,以回顾历史,重写重读的“全景”方式从定义、论争、分期与地位和艺术上的得失等四个重要方面来重新论述“朦胧诗”就显得有其现实的重要性和理论上的必要性了。  相似文献   

14.
论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学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解放区崛起了一股文学新潮。它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特质:其文学主题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其感情特征是充满翻身自豪感、主人翁感,充满从黑暗见到光明的幸福感、喜悦感;其艺术追求是适应工农兵的审美趣味、审美要求,形式上推崇民间艺术、通俗文艺、民族传统形式。这股思潮便是文学史上所称说的“工农兵文学思潮”。它40年代在解放区萌发,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而声势崛起。但我们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朦胧诗的内在艺术构成不容忽视,强调表现自我的心绪感触及在构筑意境上的某些突破和创新,是其诗作的突出成就.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商隐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朦胧诗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登上中国诗坛,成为领一代风骚的诗歌主潮。朦胧诗的作者群绝大多数出生于四十年代末与五十年代,这就意味着,他们是红卫兵,他们是“上山下乡”的知青。红卫兵时期人为地吹出的理想泡沫,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粉碎,他们从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先锋是一种精神的先锋,只有那些对人类的存在进行研究,对人类的心灵进行考察,并显示出自身在艺术反叛上的内在力度的作家才是先锋作家。以此审美参照来重新审视和观照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精神取向,可以概括地说,在文坛上占据主要地位的不外乎两股力量:一是关注人类精神困境,坚守先锋精神的一支,他们在以余华、北村等为代表,力求在更深层面上探索人类的存在境遇,展示生命本体的潜在状态;另一支是面对日常世俗生活,背离先锋精神的一支,以苏童、叶兆言等为代表,将目光转向市民无奈庸常的生存表相。在此路上走得更远的是新生代的作家们,他们对先锋精神的背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为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暖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的中学生都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在他们热爱的时尚文化中,“我的地盘我做主”是很受推崇的一句流行语。而将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情境,不但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更重要的是会给他们创造一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理念下,容易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叉思潮。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它伴随“人”的觉醒,与僵化雷同的艺术形式断裂,催生出具有现代意味的美学原则和诗歌观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灿烂而凝重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