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名称:克鎛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63.5厘米,口宽34.7厘米收藏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鎛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相似文献   

2.
利簋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收藏处: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簋是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代大碗的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簋便很难见到了。商周时期,簋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的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3.
伯矩鬲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收藏处:首都博物馆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作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有精美的纹样,用火加热容易熏黑,影响美观。从器内15字的铭文可知,此鬲是伯矩接受燕侯的赏赐,为纪念其父而作。这件鬲全身以牛首为重要装饰,造型华丽。口略向外撇,束颈,  相似文献   

4.
龙纹五耳鼎     
<正>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收藏处: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青铜鼎按具体形制划分,有方鼎、圆鼎、鬲鼎、扁足鼎、异形鼎等几类。资料显示,不论是传世或出土的众多青铜鼎中,即便其余类型鼎的数量之和也无法同圆鼎总和相比。龙纹五耳鼎正是圆鼎中风格独具的旷世之作。同时它还是目前已发现的西周铜鼎中最大的一件。此鼎器身浑圆拙雅,略向外撇的粗大高耸的双耳立于折沿之上,腹部呈当时流行的垂腹形式(即下腹大于上腹),其上与足相应的部位有三环状耳,和两立耳  相似文献   

5.
<正>名称:曾侯乙尊盘时代:战国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尊敞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蕉叶向上舒展,与颈顶微微外张的弧线相搭配,和谐又统一。在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  相似文献   

6.
<正>名称:司母戊方鼎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72千克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鼎,是中国食器中的一种,有烹煮肉食、祭祀等各种用途。后来,青钢鼎演变为统治阶级制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1976年12月,在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一件铜盘.作此器人的名字叫"墙",是当时著名的微氏家族中的一员,其官职为"史"."墙"为纪念其先祖而作此铜盘,故此器名为<史墙盘>.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盖巍 《寻根》2024,(1):115-119
<正>开封市博物馆藏中姞鬲,是西周晚期青铜鬲的标准器物,器形精美,纹饰质朴,保存完好,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青铜器、古代姞姓的源流以及上古姞姓诸方国,提供了有力的文物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鬲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炊煮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陶鬲。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类似于现在煮饭的锅,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7,(3)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高峰。一次是商代后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器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的多样以及铭文的增加。再次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青铜器摆脱了商代的崇高神秘以及西周以来质实典重的风格,出现了繁复细巧、清新绮丽的新风尚,这一阶段的青铜器工艺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镶嵌金属、线刻以及凸铸、错金银、鎏金等工艺为青铜器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由此出现了青铜器上的画像纹样。在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画像青  相似文献   

10.
<正>名称:饕餮乳丁纹方鼎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100厘米,口横长62.5厘米,重86.4千克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鼎,在三代之际是传国重宝,国家政权的象征。据《左传》记载,楚王讨戎,兵过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楚军,楚王便问他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正言:"周德叶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后遂以"问鼎"比喻夺权篡位。另外,政权的更替也被称作"鼎革"。饕餮乳丁纹方鼎是目前为止所见到鼎的最早实物。它有方斗形器身,圆拱形双立耳,口沿外折,稍大于底,深腹,平底下立四圆柱状空足。腹部四面的纹饰完全一致,皆上饰带状兽面纹,余下三边则辅以乳丁纹,中央留空,  相似文献   

11.
饕餮纹铜鼓     
<正>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75.5厘米,长49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商代的青铜鼓仅有两具遗存,这件饕餮纹铜鼓便是其中之一。它形似横置的桶形,上宽下窄,两侧鼓面平素无纹。鼓身上有枕形钮,下有圈足底座,以便悬吊、安放。鼓身满饰云雷纹构成的饕餮纹,其外环简化成斜角形的夔纹。两端边缘饰乳丁三列,象征蒙鼓  相似文献   

12.
天鸡车尊     
<正>时代近代材料:类别:青铜器规格:高9厘米收藏处:私家以鸟兽之形铸成尊,造型别致,深得人们爱。輕滅,乃到清職顧这类尊,其中禽形尊尤得青睐。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尊的形制、气质也有了相应转变。从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凫尊来看,以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些战国青铜器上嵌错着与采桑劳动相关的纹饰,这类纹饰通常被称为采桑纹。采桑纹是当时贵族春游场景的艺术再现,这些青铜器极有可能源于三晋地区。有选择地解释部分细节、时代思潮的影响、文献的匮乏及相关记载的模糊性是青铜纹饰多元阐释的原因所在。战国青铜器上的采桑纹目前我们虽无法知道我国蚕丝生产技术产生的确切年代,但至迟在殷商时代,先民们已能利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另外,在商代、西周及以后  相似文献   

14.
<正>名称:蟠龙盖饕餮纹铜罍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收藏处:四川省博物馆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相似文献   

15.
临夏砖雕     
杨琳 《寻根》2013,(6):114-117
砖字古代写作埤、甑、碑等形,最早见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相马经》,但这并不意味着砖产生于西汉。砖的实物考古发掘中最早见于西周时期。1974年在陕西扶风县云塘西周晚期制骨作坊遗址中发现一块四钉砖,正反面饰粗绳纹,一面四角有锥形砖钉,应该是贴在墙壁上用的墙面砖。1988年在陕西岐山县蒲村乡西周遗址的断崖上发现一块空心砖,长100厘米、厚20.5厘米、宽40厘米,估计是铺路用的。  相似文献   

16.
陈文平 《寻根》2001,(5):58-58
德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主要以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斯图加特国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四家为主。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颇有名气。如商代晚期的武方晷高32.6厘米,已失盖,肩饰涡纹,双耳作龙形,器形规整,制作精致。其口沿内有铭文“武”字,在商代金文中十分少见。再如春秋晚期的銎戚,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正>名称:妇好鸮尊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49.5厘米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容酒器的尊,从上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鸟兽尊因造型具有雕塑特点,身兼实用、美观两职,故备受人们青睐。殷墟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此尊以鹗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鹗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其上饰以立鸟及龙形钮。装饰着兽首的鋬(即把手)安在鹗背。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  相似文献   

18.
史载太伯、仲雍奔吴,在梅里(今锡山市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勾吴”。无锡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出土的印纹陶、原始瓷和青铜器,反映了吴文化纤丽秀美的艺术特色。印纹陶器是一种表面拍印几何形图案的陶器,器形多为坛、罐、额一类盛贮器。无锡市西郊华利湾西周墓出土一件兽耳印纹陶颌,直口短领,斜肩鼓腹平底,肩部两侧立四肢直立的兽形耳,器表饰上下四组条带状勾连雷纹和斜线宽带纹相间组合的纹饰。造型稳重美观,纹饰颇具流动感,将实用与装饰融为一体。原始瓷器表面施青绿色釉,胎体吸水性很弱,器形以豆、碗、盂、筒形器为主…  相似文献   

19.
高西省 《寻根》2006,(2):81-84
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三门峡虢国墓地有重大考古发现不久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上村岭西周晚期虢国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四座墓地和一座车马坑中出土青铜器2400余件、玉器150余组共871件,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宗法、族葬制度以及虢国历史、文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价值。虢国是西周初期的封国,曾建都于上阳(今三门峡市区)。虢国墓地位于上阳北4.5公里的上村岭一带,面积约58万平方米。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为配合三门峡水利工程建设,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等曾带领考古工作者在此地作过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以“虢太子”墓为主的大批墓葬。这些发掘以M2001号墓最为重要,专家确认为虢国国君墓。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