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新文学流派与审美流向出现在我国文坛上,而方方也以《风景》等一系列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而受到广大批评家们的关注,成为新写实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这样一群形态不一的女性,她们却有着相似的结局——都是以一曲悲歌收场。在这些作品中方方以其独有的视角以及悲悯的情怀对女性命运进行探索与思考,揭示她们艰难的生存现状,探寻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方方是活跃于 2 0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文坛、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拓新作出一定贡献的小说家。方方二十年创作历程前后的风格变化 ,在新写实小说家族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都离不开 2 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文化情境变化的背景影响 ;以方方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家族的异军突起 ,其风头强劲的创作现象背后 ,确实是“与一种必然性相关”;方方的旨在揭示当下生存与存在状况的小说确实得到了存在主义强有力的哲学支撑。通过分析方方小说的创作背景、风格变化、主要特点 ,凸现出方方创作的存在主义倾向 ,以揭示方方小说创作的意义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方的近作《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是一个充满女性意识的中篇。它以女性的立场表现了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表明她们的心中同样有对理想的坚守,对庸常的拒斥。在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剧美,同时小说中包含着女性对爱情人生的沉思。  相似文献   

4.
李静 《职大学报》2012,(3):35-37,54
方方的情爱小说以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当代女性对爱情、生活的坚守和反叛。展现了她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女主人公们在经历了生存困境和对爱情的失望后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一种抗争精神,但得到的却是悲剧性的结局。方方通过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蕴藏其中的深沉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想消失、个性消融、精神困惑和荒芜,其主人公在与社会的冲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围城中,这也是隐含于创作意图中的问题意识和重构理想、道德、价值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浅谈《风景》中底层市民的生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重点分析方方的小说《风景》向人们展示的"底层市民"生存的风景。在这幅"风景"中,我们看到的是家庭中物质匮乏与文化贫瘠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生存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亲情淡漠,人性扭曲。而七哥更是这个家庭风景中最令人心酸的一景。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的不少作品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主人公,其中《伊豆的舞女》中的阿薰和《雪国》中的叶子、驹子的形象作为反映日本等级森严的身份制度尤其具有代表性。她们作为舞女或艺妓生活在社会最下层,虽然不断追求人生纯洁和升华之美,但终究摆脱不了宿命给她们带来的生存徒劳。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们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这样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抨击了日本等级制度的黑暗。  相似文献   

8.
方方小说《桃花灿烂》中的星子和《树树皆秋色》中的华蓉渴望着真正的爱情,但最终都以悲剧结束。她们都是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导致自我选择的错失。爱情悲剧成为女性无力摆脱的困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焦虑和失望心理。  相似文献   

9.
身体的敞开与性别的改造——《金瓶梅》身体叙事的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细密的性行为描写,实际上是对"身体"的还原性敞开。这种精神的悬搁和对身体之实体性的直观把握,构成小说"写实"的基础,由此展示出晚明时期人之感觉性的生存情状和多元性、无根性的快适追求。但在这一"写实性"的身体叙事中,又隐藏着对女性性别的改造与重构。这一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立场,使小说的"写实"含有了"非写实"的成分。其中内含的等式是:"女性"="欲望","女色"="情色";在这一非本真的显现中,所谓"客观性"="男性化"。  相似文献   

10.
抒情小说与写实叙事小说相比较而言,为读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情感与精神内容。抒情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与场面的营造以及叙事结构方面都与写实叙事小说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将抒情小说独有的那种“个人性”、“内倾性”、“主观性”、“幻想性”综合组建出一种“真,”并且将这种“真”以审美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不仅表现出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为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重铸国民的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阿成和苏童作为两个当代著名作家,他们各有一部描写妓女生活的小说,这就是《良娼》和《红粉》。对妓女生存境遇的人文关怀,表现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它们的共同之处。而在话语和叙事策略、叙述目的上,则显出它们的不同:一写意,一写实;一有我,一无我;一挖掘人性美,一颠覆历史。  相似文献   

12.
高静 《职大学报》2010,(4):25-29
方方的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展示了汉剧名角水上灯跌宕起伏的一生,用冷峻无情而又富含哲理意味的语言描述了这位汉剧名伶在动荡年代里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蕴含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邃的人生思考,使得她笔下琐碎、凡俗的小市民生活,也具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在国内外文化碰撞的背景之下,方方创作中潜伏的存在主义因素在涌动的存在主义思潮影响下全面显现,成为一种创作倾向、一种中国化的演绎与发展.方方小说由此开始具备了相对稳定、冷峻的创作风格.其作品呈现了存在主义思潮下思索当下芸芸众生生存原态的一些显在的表现特征.通过方方小说"三白"(<白梦>、<白雾>、<白驹>)、"一黑"(<黑洞>),揭示其第一个显在特征--无奈的白色世界、冷酷的黑色感觉.  相似文献   

14.
《豪门春秋》是美国著名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文章讲述一名来自没落贵族叫丽莉·巴特的女主人公,想要依靠婚姻游走于上层社会但是最终失败走向死亡的故事。本文通过福柯的凝视理论和凡勃伦的"炫耀式消费"理论对当时男权社会进行剖析,以及对丽莉自身性格特点的分析,简述了丽莉最终死亡的悲剧命运成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黄薇小说的主题或观点表现为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平民意识在作品中的相互纠缠,相互渗透,确切地说,她是在新写实小说的潮流中,以民族意识作为广阔的背景,描述表现女性平民的生存意识。因而黄薇小说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叙述方式固然可见,但更多的由于先锋派影响表现为向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把人物叙述与作者叙述掺合在一起,把人物语言和转述语言掺合在一起,尤其是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使小说蒙上荒谬、怪诞和神秘的色彩。而口语入文,文野掺合的小说语言活泼跌宕,简炼的描述中常常出现黄薇式的格言。  相似文献   

17.
聂华苓与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历程,二人都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带有了一种自传色彩.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独者形象.二人有着浓重的故乡情,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小说中,都有着以对故乡的回忆和以故乡为背景的创作.小说都浸透着作者的感情,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幅悲欢离合的图画.特别表现在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揭示上,关照她们自身的精神病痛.但这并不是二人的创作意图,二人都旨在揭示其病痛达到启蒙主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善于博采众长,突出表现在对现代主叉意识的接受上.表现出小说格式的别致和象征与写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以艺术化的手法塑造了一批极具感染力的妒妇形象,她们的故事展示出古代女子温婉贤淑的另一面,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及其情感需求。打破读者的固有印象的同时,提供给读者另一种视角来了解古代女性的情感生活,引人注目。本文以这些妒妇为研究对象,从其言行举止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雾都孤儿》的哥特式创作策略研究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起源与特征,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雾都孤儿》这本长篇写实小说时,运用哥特式创作写法的技巧和策略。综合多方面,哥特式创作写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应用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市民阶层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兴起开始逐渐扩大,传统作家的目光转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新写实小说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了新时期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他们在生存困境中用顽强的生命力,执着地追求理想,奋勇抗争生活的重压,显示了坚忍、执着、乐观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