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室应该是学生行为的镜子、班主任思想的外在呈现。相信很多老师都读过雷夫的《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这间教室位于洛杉矶,班里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环境因素决定这些孩子似乎注定平凡,然而这群小学生在全国测试成绩位于前5%的位置,他们品行善良、谦逊有礼,爱好艺术,热衷公益,长大后纷纷就读于顶尖大学……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因为是雷夫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  相似文献   

2.
曾经因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认识了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进而阅读到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一直感动于雷夫老师的精神,就把这几本书推荐给一些朋友或同行。有的朋友欣喜地阅读着,也有的人并不感兴趣,强调“我们的国情跟西方不一样,无论他做的多好,我们都学不来”。我们真的不能学习雷夫吗?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静心拜读了美国优秀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本书,获益颇丰。雷夫老师所在的56号教室其实就是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时而漏雨的小教室,他一干就是28年,  相似文献   

4.
"无论你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的老师,都可以像雷夫一样,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精彩他们的一生。"
  ---题记
  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听过雷夫,读过雷夫,也知道《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的魔力,但也只匆匆瞥过,并未深读。这次在网络上完完整整拜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陆陆续续的一些阅读让我大为震撼,在第56号教室,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这里没有差生,只有在老师点拨与引导下的一群自由飞翔的天使。现在,我不得不折服于雷夫,折服于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这位奇迹的创造者,也许我无法复制他,但是,我能从他成功的经验当中得到点什么收获也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等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线串珠,成为第56号教室故事的番外篇。我想,该书的写作一定让雷夫过了一把"莎士比亚"瘾。因为从实质内容看,它几乎  相似文献   

6.
齐薇 《班主任》2012,(11):14-15
正来到第56号教室的访客都会发现这里的孩子沉静、文明,其原因不是这一教室有多么特别,而是它放走了"害怕"这一因素。雷夫告诉我们,无论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刻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因此,教师应致力于打造"无恐惧教室"。雷夫知道这是件难事,所以他做了下面几件事:首先,驱赶恐惧。生活在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美国中部的贫穷家庭和一些亚非移民家庭,他们几乎已被社会所摒弃,贫穷、平庸与暴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智慧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雷夫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殊荣。教师的天职是育人。面对不同的生源,特别是面对所谓极其普通的生源,教师的智慧不应该体现在"择生",而应该是"有教无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封面照片上,簇拥着雷夫的孩子,绝大部分是亚裔学生。雷夫从教的美  相似文献   

8.
笔者拜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感慨很多.作为一线教育家,作为教师队伍中的芸芸众生之一,雷夫不落俗套,用奇特的实际行动在每位孩子心中播写着“大爱”“大仁”“大智”.走进孩子内心的雷夫,不仅仅是个教师,更是个歌者……是一位孩子灵魂深处歌唱着“真、善、美、仁、义、智”的歌者.雷夫老师的教育常常让我灵光闪现,受益颇多.学生经常给我惊喜,给我感动,也给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虽然这奇迹比起雷夫教室里的奇迹,相对来讲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9.
正有幸参与"雷夫中国行"活动。一天的学习短暂而充实,内心洋溢的是接受神圣教育的再一次洗礼后的欣喜、激情。学习已经结束很久,沉静下来,值得思考的不仅仅是雷夫的故事,奇迹背后的每一次探索、每一个脚印,同样值得深思。用一年营造一生孩子们从不同的班级来到56号教室,与雷夫老师相处一年。然而就是这一年,他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雷夫在56号教室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考试,从不被考试绑架教学。雷夫不仅仅是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0.
还记得我在读书沙龙为朋友们推荐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时,神采飞扬,激情澎湃。讲到动情处,竟然泪流满面,书友们也被我深深地打动了。  相似文献   

11.
黄万飞 《班主任》2012,(11):9-12
正不同于《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译名宣传按语,以及内文中较为凸显的"成功"一词,阅读雷夫另一部作品《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时,"卓越"(类似的词汇还有"优秀""非凡"等)这个词更加凸显出来,并可能指向另一种"卓越无捷径"的理解。如何更为恰当地理解雷夫有关教育"追求卓越"的理念?如何以此为契机,反思当今中国教育实践中"卓越"和"成功"的观念?这是本文尝试初步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快乐可以点燃孩子的热情,这是雷夫老师的名言。每位教师都应向雷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不再把课堂变得死板,不再仅用成绩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不再只会批评和体罚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更要以雷夫老师为榜样,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强大、能力出色的人。  相似文献   

13.
正《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媒体总把我说成是超级英雄,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老师,像所有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会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雷夫·埃斯奎斯美国的霍伯特小学有2000名学生,他们中或家庭贫困或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许多人英语也不是母语,更有的孩子在十四五岁就辍学到街头流浪。这是雷夫老师初到这所小学的印象。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知难而退,可他没有,并且他从教30年来一直固守在一间教室———第56号教室。这些的孩子,似乎注定平凡,在  相似文献   

15.
研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认识了雷夫这位“全美最优秀教师”。据说有家美国公司用百万年薪聘请雷夫,但他不为所动。雷夫的眼中只有学生,让学生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是他追求的教育信念。  相似文献   

16.
吉守益 《教师》2012,(16):23-23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一间普通简陋得还会漏雨的教室,一群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的孩子,在一位叫雷夫的老师充满爱心与智慧的培养下,测试成绩高居全美前列,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教育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近日走访学校,上海市建襄小学校长吴德明告诉我,本学期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正组织教师阅读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是一本好评如潮的通俗教育学专著,不仅获得《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等美国报刊的好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中国媒体也予以极力推荐。美国教师雷夫在第56号教室创造的奇迹,不仅对美国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中国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雷夫的成功,不仅表现在他的爱  相似文献   

18.
王春光 《湖南教育》2013,(11):63-63
凡是看过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听过雷夫演讲的人,都会被雷夫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深深震撼。在感动之余,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雷夫的教室和我们的教室竞有如此的不同?教室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刘徽 《现代教学》2011,(11):75-77
[本书及作者简介]《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续篇,这本书以一场棒球赛为线索,自然流畅地阐述雷夫的教育观,"尊重时间""练习专注""避开电视""做出决定""肯定自我""不要自私""懂得谦逊""选择学校""坚持到底"等让孩子能受益一生的教育理念随着赛时的推进一一展现。  相似文献   

20.
温自力 《教师》2012,(19):97-97
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的副标题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其中关键词“爱学习”和“天使”很明确地指出了培养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许多的场合我们都能听到类似的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