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一个人的富贵观是由他的人生观决定的。孔子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仁。把仁用于治理国家,就是行“仁政德治”.从孔子自立之年算起,直到他死为止的10多年里,虽然生活清贫,历经坎坷,然而他“求仁”的人生观始终没有变,也没有动摇过,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2.
孔子也爱富贵好多人理解,孔圣人是喜欢清贫,不爱富贵,甚至有点儿鄙视富贵的。因为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忧  相似文献   

3.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4.
一、养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兼备的学习目的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春秋末期。孔子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其政治思想是主张恢复和改良周礼,主张以“仁”的精神来改造传统的礼乐制度及相关的思想意识,以期建立一种符合仁德的和谐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秩序。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其关键是要有能够实行仁政或德治人才。为此,他在政治上注重“举贤才”,在教育上就要培养贤才。他所谓的贤才,也就是他经常称道的“君子”或者“成人”。他认为,君子或“成人”应具有仁、智、勇、艺及礼乐素养。他所谓的“仁”,其核心就是要“…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教”思想是孔子提出、倡导的一种以道德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思想。它主张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从事管理工作,因而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的观点。其核心实际上是“礼”和“仁”的思想。“礼”就是外在于人的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仁”就是内化于人心的道德信仰。前者维护社会稳定,后者维护宗法等级。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化民成俗”。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讲,孔子所谓的“化民成俗”就是一种管理策略,即把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转化为符合礼乐之道,形成一种社会的民风土习。他把管理行为道德化…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8.
一、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对所选的文章以类相从 ,思想内容相同、相近、相关的课文放在一起 ,意在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如《孔孟语录》孔子和孟子的话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通过孔子和孟子的一些经典性的名言 ,使人了解影响我国历史两千年的儒家的思想。课文后面的提示加以分析 ,孔子强调“仁爱” ,孟子强调“仁政” ,从修身到治国 ,其仁义的思…  相似文献   

9.
孟子,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因游梁说惠王,不能用;见齐宣王,为客卿,亦终不见用,于是归而述孔子之意,明先正之道,以教弟子。孟子的政治主张“行仁政”以“王天下”。“行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性善论”。尽管他的‘’仁政”思想是建筑在统治者大发善心这个基础上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也反映出他看到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主张减人民的一些负担,让人民能生活下去。因此,他提出“民为贵,江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有一定进步意义的见解。孟子的学习主张则是“专心致志”。“不专…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11.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12.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周至逸 《新读写》2011,(4):36-36
孔子曾经在未出仕之前对老子说:“我的道在人间。”于是他怀着一腔仁政的信念选择了出仕。纵观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皆以出仕为最高追求,孔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说的“无邪”是指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所谓“无邪”或“正”,就是要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相似文献   

16.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2013,(1):1-12,197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讨论了治国之道。具体包括三个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点:“天下归仁”、“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归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在天下建立仁政统治,实现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为政以德”即认为德治是治理天下国家的具体方案和方法;“齐之以礼”即以礼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孔子的这一套仁政德治礼范的治国之道在汉代被确定为官学,之后又受到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推崇。对于这一份思想文化遗产,应该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和筛选,吸收其有益的成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今年,在孔子二千五百三十五周年诞辰,特别是在建国三十五周年佳节前夕,中国哲学史学会根据上级党的文件精神,召开孔子思想座谈会,这表明党对祖国古代文化和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在党的“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导下,振兴中华,建设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从胜利走向胜利有此需要。这里,谈谈我对孔子思想的总的看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仁”就字的结构看,是人与二的结合,也即人相耦,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现在自然科学中有人类学一门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哲学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20.
<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巧言”是话说得动听,“令色”是脸色好看,让人喜欢。“鲜”是稀少的意思。《论语》里有很多关于“仁”的讨论,同时也讨论什么样的行为使人远离“仁”这种高尚的品德。这里孔子说:一个人若是“巧言令色”,他的仁德就很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