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婚著名抒情诗人。她的诗歌含义深邃,形式不拘一格,因此对美国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尽管她生活圈子狭小,但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其主题覆盖范围包括死亡与永恒、爱、内心的苦闷、自然、上帝、友谊等,本文将对其诗歌之多重主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一生中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的主题包括“死亡”和“永生”。本文依据诗歌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及其死亡诗中的不朽之作《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来反映她对于“死亡”和“永生”异于常人的思索和见解。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的著名抒情诗人.她的诗歌含义深邃,形式不拘一格,因此对美国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尽管她生活圈子狭小,但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其主题覆盖范围包括死亡与永恒、爱、内心的苦闷、自然、上帝、友谊等,本文将时其诗歌之多重主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25岁始退隐在家,弃绝社交,在非凡的孤独中埋头创作。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诗歌涉度到爱情、自然、宗教、死亡与永生、现代科技、诗歌理论等,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她的很多诗歌充满了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源于她自身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7.
<明星>是英国悲剧诗人济慈在身惠绝症、情知将不久于人世这一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十四行诗.诗人希望能够永生,更渴望不朽的诗名.诗人对诗歌、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留恋令人动容.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使我们认识到济慈远不比传说中那般脆弱.该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此诗是济慈的成熟之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9.
张美 《文教资料》2006,(29):87-88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风格对她之后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现代派诗歌影响较大,因此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她是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过1775首诗,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以死亡和永恒为主题的。本文以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这首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诗为例,分析了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诗人眼中的死亡、永恒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曾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篇。而正是由于他的一些短诗,他才为当代大多数读者所认识。《明亮的星》是济慈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是英国悲剧诗人济慈在身患鲍症,情知将不久于人世这一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十四行诗。诗人希望永生,更渴望不朽的诗名。诗人对诗歌、生命的热爱和对爱情的眷恋让人动容。诗中所流露出来的诗人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使我们认识到济慈远不比传说中那样脆弱。该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此诗是济慈的代表之作,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本诗充分说明了济慈对各种感观的调动能力。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意象,如:“明亮的星”、“流动的水”,“雪”、“爱人的酥胸.”等等。这首诗共有七点精妙之处。正是他对这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的把握才使他无愧于“文艺复兴时期旗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女诗人爱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1830—1886),被当今评论家誉为不亚于文坛泰斗莎士比亚的语言大师,可她生前却门可罗雀,备受编辑和出版商的冷落。她毕生共创作1775首诗,公开发表的却仅仅7首。狄金森生前与死后的诗誉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反差,是由于她对传统文学与写作的叛逆,在拼写、语法、标点、大小写和诗歌格律方面,尤其是这样。大胆的诗歌破格,在《那些在坟茔里埋得最久的人》这首短诗中,对于揭示死亡的主题,渲染  相似文献   

12.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了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她又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坚信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她又肯定了死亡,并渴望死亡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其早期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一部分诗歌中,她希望死亡能使童年的幸福生活凝固而成为永恒;而在另一部分诗歌中她则希望通过死亡来摆脱尘世的痛苦与烦恼,从而获得永久的平静.无论她对死亡持接受还是对抗的态度,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爱与珍视.  相似文献   

14.
爱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自已的家中度过,直到1886车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乍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主题诗,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这些诗提示了一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她灵魂世界的独立和宽广。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从而跻身于英国文学史上经典诗人的行列;而其创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则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在艾米莉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诗的激情、诗的精神;透射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应和哲学的思考。也许这正是艾米莉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的美学探索和追求。一艾米莉·勃朗特在尚未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之前,首先就是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始于幼年。她平生共创作了一百九十三首诗。这些诗大都是年轻的作者苦闷思想和单纯生活的反映,体现出  相似文献   

16.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 ,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 ,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近万首诗歌,他生性爱花,特别是梅花,在蜀的几年中创作了三十多首“咏梅诗”,这些诗融进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展现了一种民族的伟大而永存的精神美,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为此,从四方面对陆游蜀中的咏梅诗做一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心塞风我的心,一半捧给了祖国;另一半,给了我的妻子。而她呢?与我无异,把祖国和我紧紧拥抱成一个!塞风的《心》是一首好诗,它朴素而又新颖,单纯而又浓烈,禁得住细细咀嚼,就象品尝新茶一样,一口下去,齿颊留香,味之再三,沁人心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呢?此诗是如何写成的呢?可惜诗人未作交代,我们无从得悉诗人创作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向读者呈现了爱米丽小姐充满悲剧性的人生,而玫瑰花在小说中的寓意恰与爱米丽人物境遇的悲剧色彩相吻合,象征了爱米丽的悲剧人生。文章从分析爱米丽的女性形象入手,探求该人物的悲剧色彩,解析它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并且分析杰弗生镇的人们对爱米丽的态度,从以上三方面探求玫瑰的意象在小说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狄金森600多首"死亡诗歌"贯穿着一个主题:死亡=永生,死亡≠永生。笔者认为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历程事实上是诗人人生信仰转变的文本体现,本文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宗教环境,从诗人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死亡诗歌"分析等多方因素探析狄金森个人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