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观物取象”与魏晋玄风的影响,陶渊明在诗文中表现出强烈的“观看”欲望,有意展现出“凝视”姿态。他对外面的风景无心观看,选择并聚焦于“旧居”“林园”“庭院”“田园”“白云”“飞鸟”等日常生活景物,故能摆脱玄虚困境,在“观看”中混融了主客体意识,对自然产生认同感,并形塑了作为“农夫”的自我形象,从而在思想上转向“新自然说”。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3.
苏轼《和陶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后人关注和评论,但置喙不一,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看法。本文拟将苏轼的《和陶诗》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开创性的价值:其一,追和古人始于苏轼《和陶诗》;其二,自苏轼创作《和陶诗》后,自宋至清,和陶诗的创作可谓绵延不绝,这已经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三,苏轼晚年至爱陶渊明,从多方面评论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和陶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苏轼以艺术的手法解读陶渊明,苏轼以其当时文坛泰斗的身分,所谓“位高声自远”,有意无意地从此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四言诗内容集中,主要表现其家庭、田园生活及对人生和时运的思考,其艺术特色表现为流畅自然的句式,生动新鲜的语言,情、景、理的高度统一和对偶的精妙。在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上,陶诗是对诗经体的学习、继承、综合与发展,代表了四言发展的新方向。从陶渊明四言诗与嵇康四言诗的比较来看,两人都善用比兴,但嵇诗峻切清远,陶诗平淡自然。  相似文献   

6.
钱辉 《语文知识》2003,(4):38-39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陶渊明为县令八十余日就毅然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7.
从晋代到宋代,古人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品评,出现了一个由气到韵的转变。晋代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渊明诗文中蕴含着阳刚之气,彰显了陶著“气”的风格;而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结合苏轼的评价,阐释出了渊明诗文“韵”的魅力。由于时代审美风气的转向,宋人从新的角度鉴赏诗文,陶诗的妙处便被更透彻地参悟出来,最终使得陶诗地位经典化。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钱惠梅 《文教资料》2007,(26):11-12
陶渊明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师祖。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多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陶渊明诗歌的巨大成就在于其高度的原创性,也在于其写意性,在于其真率自然,在于其理胜气足;陶渊明、谢灵运虽然各臻其妙,但陶诗高于谢诗;陶诗对后世影响深巨,许多著名诗人学陶仅得其一。《诗源辩体》关于陶诗的许多研究在当时推陈出新,独到深刻,个别论点今人仍未超越。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概念是道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总概括,陶渊明本人是这一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归隐的诱因,而不是根本原因,陶氏的归隐并不表现其高风亮节,而是人生观的重大转折。回归田园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就是"自然"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朝鲜诗人申钦的《归园田居》六首是其"和陶诗"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和诗风的仰慕,艺术水平较高。其中,第一、三、五首深得陶诗精髓,与陶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第六首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具有苏诗的旷达豪情;第二、四首则因归隐期间潜心学《易》,而以理语写归情。申钦的和陶诗也是朝鲜诗坛和陶诗的典范,是朝鲜士人追慕陶渊明精神以及中朝文学交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解说纷纭。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整个诗文创作可以看出,《闲情赋》中的"美人"有象征意义,她寄托了陶渊明少年的"猛志"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以及在晚年的生活潦倒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力守田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有元一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采,与陶诗风格正相契合。与前代相比,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入、细微,更多对具体作品的具体评论。由于陶渊明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明代出现了许多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戏剧作品。清人直接继承了明人对陶诗艺术价值的评价,一致标举、备加赞赏陶诗的真朴、自然,言简意丰。近代以降,内忧外患,但人们对陶渊明的尊崇却不因此稍减。王国维认为,陶渊明是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并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其出版于l923年的《陶渊明》一书,是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和陶诗与陶渊明原诗有总体风格上的相似性。但因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性格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似之中也有不同。这正是他们作为大诗人的独特风格。通过陶渊明《游斜川》原诗与苏轼和陶诗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姚旭峰 《天中学刊》2013,28(3):70-74
冈村繁《陶渊明新论》和田晓菲《尘几录》皆为海外研究陶渊明著作。前者旨在打破"偶像",揭示一个"世俗的陶渊明",后者则梳理陶渊明传播史和手抄本文化,并通过异文研究和文本细读,指出了一个较之传统体认更丰富的陶诗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一书中,陶渊明是未被言说的"缺席者",众多学者对此多有讨论。陶诗风格与晋宋文风的巨大反差被认为是此一时期陶诗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然而朴素简淡的诗歌风格在刘勰眼中未必就不可取,刘勰的"自然"与陶诗之"自然"自有内在相通之处。陶、刘二人在某种意义上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8.
《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初读时,总觉得是抒写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总觉得“归隐”后的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舍之翁,闲适之祖”。而今细细咀嚼.走向田园的诗人寄情自然却未忘怀世事,猛志常在,并非久久地悠悠然。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构建了完整的诗歌评论体系,他是根据自己及同时代的文学观念和诗学理想评价了120多位诗人的风格特色,其中陶渊明居于中品。对陶渊明的评价主要体现了陶诗的继承源流、个性特征,并对陶诗做了流派的总体评价,这些对帮助后人理解陶诗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然”一词,道出了陶渊明为人与为文的突出特点,它是诗人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诗人用全部热情创作出的一种诗文风格。本文试图对陶渊明的自然质性进行解析,从而探索陶渊明诗文和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奥秘于一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