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木 《当代传播》2003,(3):23-25
对于“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还是“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的认识并不统一。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们往往运用“概念的区别性思维”来对“新闻价值”进行研究。本本总科学术征的态度,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价值”上的“概念区别性思维”错综复杂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语源、语义论“宣传”、“传播”和“新闻”的异同赵心树“宣传”、“传播”、“新闻”恐怕是当代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三个概念。50年代以前,在东方和西方,人们都以“新闻学”来指称研究新闻媒介的学科。50年代以来,“传播”一词在西方流行,并传至资本...  相似文献   

3.
王璇  谢庆立 《新闻大学》2022,(9):45-59+118-119
本文从大众传媒与知识话语生产的视角,利用原始文献,考察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创刊初期对中国人群体特性的报道,研究该报进行中国国民性话语生产的起源、内容文本、生产机制。本文认为,作为最早在华出现的英文外报,《广州纪录报》最早使用“中国国民性”一词,该报系统报道了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并形成了“野蛮的种族”“狭隘的国民”“撕裂的大众”等话语框架,呈现出比较统一的负面评价。该报鼓励并引导外侨参与国民性话语生产,将新闻作为知识话语进行生产和传播,形成了一套话语实践机制,开启了以近代报刊为载体的“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生产的进程,建构了一套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叙事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致力于考察“信息”概念的话语变迁。在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那里,信息是一个用来研究信道传输能力的工程学概念;到了西方传播学中,信息概念更多与效果研究联系起来;在中国当代新闻学中,信息概念开始成为新闻的“本体”和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漂移和折变过程隐现了“科学主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强势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2011年英国《世界新闻报》因"窃听门"事件而停刊,西方新闻传播业界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然而,西方新闻传播业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完善着以"新闻自由"为根基的西方新闻职业道德体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套强势的话语体系仍将是国际社会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的主流体系,并依据它来制定行业规范。  相似文献   

6.
王晓辉 《传媒》2023,(18):69-71
智媒时代,新闻传播过程中“合理”价值观引导失位可能导致“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引发新闻失实、伦理失范、侵权抗辩失当等乱象。对此,本文提出在重整新闻传播“合理性”内涵,提高“合理”作为新闻传播价值全程引导力、全效辐射力的基础上,经由伦理、规范、技术三维路径,优化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7.
政治话语位于一个国家话语体系的核心位置。长期以来,西方制造并固化了政治话语主要框架,定义了许多关键的“概念”。然而,当前中国的许多理念和实践,已经超出了西方话语的诠释能力。话语权之争的关键,在于概念之间的竞争,在于建构概念、创造概念的能力。本论文以习近平2012年以来的92篇涉外演讲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政治话语的研究进路,分析中国如何基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语境“创造概念”,构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8.
张渤  陈燕 《编辑之友》2017,(7):99-103
新加坡推行的“发展新闻”制度与西方媒体奉行的新闻自由理念截然不同.在电视传播领域,新加坡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虽无需政府审查,却需透过媒介文本,框定并不断确认其社会功能定位,进而生产出有利于国家安定发展的信息认知模型.文章在归纳“发展新闻”理论渊源与新加坡实践特点的基础上,呈现新加坡华语电视在这一制度架构下的传播处境,并对华语电视频道《晚间新闻》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本层面印证该制度在新闻生产环节的实践话语.  相似文献   

9.
"话语"是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权更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尤其是国际传播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 简单地说,话语权就是发言权与评判权;国际话语权就是国家对外(或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与评判权.长期以来,这种权力一直为西方新闻大国所独有,形成福柯所说的"话语霸权".而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阿富汗战争中,半岛电视台获得在塔利班控制区域独家采访的权利,这使它在国际新闻领域异军突起,成为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视媒体(被称为"海湾的CNN"),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国家有关中东问题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生态文明传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企业的媒介组织在内容生产与经营管理中的环保实践:二是作为传播者的媒体所进行的环保传播。学界的研究往往聚焦后者,忽视前者。本研究认为,西方媒体关于“Google搜索侵害自然环境”的新闻争议表明,建设生态友好型媒体不能够忽视媒介自身的生产与经营过程的环保实践。强化传媒业自身的环保,应培育传媒业的绿色企业文化.重视内容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节能减耗和绿色经济效益,倡导绿色广告或“绿色营销”,从技术层面推进“绿色传媒工程”。  相似文献   

11.
各类传播新技术的普及,大大改变了媒介内容生产的环境.相应地,主流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机制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新的特征: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动摇了原有新闻生产规范;以“沉浸”为诉求的新技术破坏了以客观性为基本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的排他性导致新闻公共性的丧失;媒介融合给新闻生产带来多元话语格局.从正统新闻理念出发,这些新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失范”,也给新闻管理部门带来了诸多规制层面的问题,如何管理新技术语境下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内容生产及传播过程,成为学界和业界亟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五四”运动85周年,本文从启蒙主义视角观照和分析“前五四”、“五四”、“后五四”三个时期中国新闻传播的主流话语。认为“前五四”时期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国民”,新闻传播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服务;“五四”时期新闻传播的对象变为“公民”或“公众”,主要任务是培育现代公民社会;“后五四”时期,“人民”、“大众”、“群众”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是动员民众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业。“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中“人的发现”和“立人”的启蒙使命并未完成,直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博客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陶从主题和功能方面对“新闻博客”与新闻传媒加以辨析。理性地分析“新闻博客”在结构和传播功能方面的特性,最后得出“新闻博客”无法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很难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功能,“博客”不能成为新闻传媒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生概念的"后真相",其实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与其内涵相似的概念,即一二战期间的西方的宣传概念。两者都强调先入为主的非理性认知习惯,强调情感和感觉处于意见形成过程中的首位。战时西方的宣传概念在战后丧失了话语合法性,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后真相"是否也会如此?本研究认为两个概念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了两者传播主体的差异,战时宣传主体是媒体,能够经过反思最终回归了新闻客观性,而现阶段的传播主体极大的多元化,难以形成一致的认知,后真相的克服最终更可能需要的是全体民众对于非理性话语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理论变成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此问题出发,结合他们的革命实践形成了宣传理论和党报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此问题出发,进行了媒介学的理论创建,丰富了对这个问题的传播学路径的探讨。我国“现代传播体系与新型主流媒体”政策话语的提出则是新媒体语境下对“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路径的最新回应。  相似文献   

17.
关键事件意指能够影响新闻业运作模式,甚至可以动摇新闻业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和地位的事件。这一概念肯定了新闻业的“不确定性”,即新闻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重要的阶段或时刻发生某种转向或是变化。新冠疫情也被西方新闻学界视为影响新闻业的关键事件之一,在疫情期间,新闻业的生产模式与其社会意义都发生了显著转变。本文通过使用“职业角色、新闻生产和新闻合法性”框架对西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透视西方新闻业在关键事件中发生的转变。尽管由于语境差异,中西方新闻业在新冠疫情中的变化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全球新闻业的共通性又可以使我们通过对西方新闻业变迁的解读,重新审视中国新闻业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境遇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民间影像"是技术与人文双重变奏下的产物,区别于官方影像、商业影像、专业纪录片、独立影像等。本文在较详细地讨论了"民间影像"的概念界定基础之上,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研究表明,西方学界对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主要从个人、组织与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民间影像与自我认同的建构;二、公民新闻理论下的民间影像研究;三、发展传播视野下的民间影像研究。  相似文献   

19.
跨国电视传播新格局及其“新式新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多元化 ,跨国电视传播格局也出现了新变化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竞争架构。其主要传播特征之一的“新式新闻”传播 ,更趋于树立大新闻观和大信息观 ,体现了世界方位的新闻 (包括文化娱乐 )节目的着眼点。“新式新闻”传播使国际传播主体赢得更多的节目覆盖、话语空间或市场占有。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国内新闻界有人在论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时,提出了新闻“硬”与“软”的问题。他们指出,为了强化新闻的可读性,可以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使其以更为亲切可人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便进而引出了一番“硬新闻”与“较新闻”的议论。笔者以为,对于军事新闻传播从业者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并结合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进行认真思考,对搞好军事新闻宣传的改革,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讨论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并把握所论问题尤其是所使用概念的基本含义。对“硬新闻”与“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