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南制造局是制造新式枪炮的洋务企业,但其奏销和管理却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经历从开单奏销到造册奏销、经费立案的变化后,制造局试图从内部加强成本和财务监控,但因为政治权力格局及洋务企业分割而治的影响,财务奏销领款有方,但监察无力。四柱清册在技术上也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洋务事务。在制造局内部,采买管理、库房管理和薪酬管理为其主要漏洞。缺乏与人事控制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制造局的经费运用效率极低,成本核算难以反向控制。  相似文献   

2.
宾兴研究是科举学的新兴研究门类,从科举经费来说,宾兴既是政府财政性科举经费的统称,也是民间捐资助学、助考经费的统称。近年来对宾兴组织研究的相关论文多以清代江西省的宾兴组织、宾兴经费的来源及经费管理等问题为个案,间或涉及清代江苏省的有关宾兴事宜,但很少涉及江苏省所领八府之一的常州府的相关内容,也很少涉及整个科举应试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细目。文章从清代江南省(江苏省)常州府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入手,结合科举各级考试的程式,考察地方政府及民间助学、助考的公益行为与“毗陵独多才”关系。政府与民间重视教育经费,尤其是科举经费的投入,才催生常州府的科名之盛。  相似文献   

3.
制度创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关系到地方政府能否真正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地方的公共利益。制度创新在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弘扬价值科学创设是制度创新重点;以制度创新促推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滥觞于宋代的科举经费初以资助士子旅费为主,明代经由里甲银支出对士子的资助范围有所增加,然终不为常例。直至清代,科举经费支出才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经制支出,遵循"入有额征,支有额出"的规定,一般支出内容为乡试士子的路费、会试举人路费、考官路费、科场经费和赏赐费用。但是科举经费支出数额较少,与其抡才大典的地位多有不符,为了保证这笔经费的有效使用,清政府制定了一套管理科举经费的制度,这项制度适时而变,不断寻求规制中的突破,以期科举经费效率的最大化,结果庶几如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制度变迁作为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角色、基本目标、管理创新动力及影响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寻求和我国地方政府相适应的管理创新途径,并对其实践活动提供更好地指引。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明制: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但科举较明代尤甚,而学校教育则有名无实。清朝封建统治者对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毫不注意,很少具体的措施,地方政府兴办和管理的各级儒学及大小书院寥寥无几。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私人设学风气颇盛,一些少年儿童往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创新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应着力从六个方面综合治理:明确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事业产权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县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合理的地方义务教育拨款制度对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质量和效率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分配和支付制度,从而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英格兰地方教育当局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贯彻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大致经历了从被动应对、逐渐改善管理和扩大公共服务直至制度创新的过程,地方政府正在成为制度创新的主要力量.影响地方政府政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价值和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以及地方政府的价值观念和资源禀赋.近年来,在大城市人口激增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围堵战略”重新出现,亟待新的制度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1.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在各高校开始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到目前为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推行的时间较短,也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出现的问题较为复杂。这些问题有体制方面的,也有观念和技术层面的。有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也有些问题要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才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邓显麒为人忠直,为官期间,敢于直谏,先后几十次上疏,对大小朝政提出批评和建议,被后世誉为忠谏名臣。死后,其奏疏被后代整理成书稿,名为《梦虹奏议》,刊行于世。《梦虹奏议》内容涉及选官、科举、财政、边防、赈济等方面,其中贯穿着“以儒为本”这一价值内核。《梦虹奏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一部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晚清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之初,被斥为秕政的捐纳却为筹办海防和建设海军筹措了大量的经费,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以海防为重心的国防.捐纳人员在儒学造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不及科甲人员,却更具有经济头脑,更容易接受西方的近代理念和价值?因而在适应社会转型、经营近代化事业等方面比科甲人员具有明显的优势.捐纳人员中确有一些各具专长的优秀人才.在大多数科甲出身的官员不屑于洋务的情况下,洋务派官僚选用优秀的捐员举办洋务新政,参与近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书院以其弘扬儒学传统、讲会论辩、祭祀先贤、收藏典籍等特点,成为中国官学的有效补充。清代苏州书院发展繁荣,官学化特征显著,成为科举制的附庸,为国家和地方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书院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苏州科甲盛况。  相似文献   

17.
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他考上进士后被授予官职,但没有赴任就回乡了。关于此中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他志向不在当官,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更为深层次的真正原因应是贫穷。弄清这个原因,对于解读他的诗作和更好地了解后来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走进官场的痛苦心境均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卷资、赴考旅费等为士子们的重要开支。清代政府的直接资助限于会试士子,对乡试士子不予资助,资助会试士子金额也有限。清嘉庆、道光时期,各地普遍兴起了"宾兴会"这一科举会社,通称为宾兴组织;江西的宾兴组织颇为发达。士绅控制的科举会社组织于清中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结构和控制方式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之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