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几年前曾向一位外国教授解释中国人眼中的“春节”,我说:“春节就像是你们西方的圣诞节,它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合家团聚的节日。”那位教授会意地点点头,不过随即反问道:“不过西方可没有浩浩荡荡的‘圣诞运’(因中国“春运”而想到的字眼)。我们很难想象中国人为了赶在那几天回家,会愿意塞进那么拥挤不堪的火车,甚至有人为了全程无法上厕所而准备纸尿裤。”  相似文献   

2.
偶遇一位十多年前的学生。我问:“忙吗?”他说:“不忙,瞎混哩!”好像怕我说教,即刻补充道:“现在大家都这样。”下班路上,遇一位好久不见的老乡:“单位效益如何”?她居然忿忿然说:“现在是干活的不拿钱,拿钱的不干活,谁还干呢?瞎混呗!”一位远方同学天赋过人很有抱负,他学业精进敬业守职,他的来信每每荡气回肠催人奋进。最近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城市流传着这样一个“三快三光”的“危改”民谣:开发商“三快”——快拆、快盖、快卖;旧城“三光”:房拆光、人搬光、树砍光。有人调侃,现在的中国——CHINA就是“拆啦”!的确是一种很苦涩的谐音,也不失幽默。但是,CHINA变“拆啦”,我们不痛心吗?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开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好多人说,这个节目成为一匹“黑马”,是因为它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为什么是诗词?它代表了中国历史怎样的光荣和理想?它又隐喻了中国人怎样的追求和情怀?它的播出,意味着一个怎样的时代来临?它的走红,又说明了哪种精神得以延续?“本期视点”的一组稿件从不同侧面作了阐释,文中提到了诗词大会的精彩花絮,提到了大会的背后情怀,提到了这档节目的社会意义,也提到了由此引发的国学  相似文献   

6.
身边的感动     
我虽然对电视节目兴趣不大,有时间就看看,没兴趣时就去看书了,但每年的感动中国我是必看的。今年的元月20日之后,还没见播出,就问儿子:“感动中国哪天播?”儿子说:“不知道,其实感动  相似文献   

7.
厕所名称民俗语源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厕所”由于其特殊之功用及其污秽之特征,人们多采取避讳态度,很少谈及。然而厕所又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之处所,从古至今,有关厕所之称谓众多,从民俗语言角度出发,对“厕所”一词诸多名称进行民俗语源的考释,可以探求其语义生衍流变背后之民俗内涵和背景。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原本应为欧洲人的定居地,中国人应被拒绝入境是一个早已既定的事实。考虑到这一事实,那些已设法进入新西兰的中国人位置何在?他们在新西兰的法定身份和地位如何?同样重要的是,那些出生在新西兰的中国人的地位,他们是新西兰人还是中国人?他们能同时既是“中国人”又是“新西兰人”吗?这些问题对于确定新西兰的国家特性是相当重要的。谁是新西兰人,谁是合格的新西兰人?直到最近,对于新西兰特性的确认还与英国性、与盎格鲁撒克逊的社会归属和大英帝国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界定下,中国人能成为新西兰人吗?直到1919年,当周林(音译)因为其在新…  相似文献   

9.
蓝屿 《文化交流》2006,(6):26-30
2000年9月30日上午,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观光团的海盐县特种纤维织造厂厂长赵荣华的手机突然响起,一个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声音传来:“是荣华吗?”赵荣华不由一愣,脱口而出:“哦,是先生。”“先生”,是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职工对有着中国企业改革第一人之称的厂长步鑫生的习惯叫  相似文献   

10.
人老与女美     
合肥人称呼人,好称“你老师傅”、“你老人家”,这一方面体现传统的固有的客气、寒喧:但另一方面也的的确确说明你老了,否则怎不冲着孩子喊“你老人家”? 当衰老一步一步向你逼近时,你开始并无觉察:昨天和今天有什么两样?生两根白发与生一根白发又有何异?饭还不是照吃,酒还不是照喝,书报还不是照读,文章还不是照写……然而,忽然有一天,你  相似文献   

11.
我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这次家长会让我永生难忘。家长会上,在谈到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时,校长异常气愤地讲起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件"典型事件":那天他在巡视校园,忽然3楼厕所的窗户上掉下一块玻璃,一个男孩儿的头探出来看了一下又缩了回去。校长健步冲上3楼,逮住这个学生。学生老实承认,他和另两位同学在打扫厕所时,拖把不小心把玻璃碰下去了。这是多大的一点事儿呢?拍拍学生的肩膀,说你知道该怎样做就行了。我确信这位学生会买来一块玻璃请木工安上。可这位校长是怎样做的呢?他严令学生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广泛的影响,经济生活也不例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中国经济主体的被动性国民经济主体应该说是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状况,主要靠人本身。然而,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命”成了人之外而又主宰人的主体。人的经济活动被认为是不屑一顾,不知天命。孔子说,富裕如果是可以追求的,那么为人赶车他也不在乎;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我行我素,任其自然吧。言外之意,富贵在天,并非人为。  相似文献   

13.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序的更替即将把世界推向21世纪。以文化交流而论,21世纪的世界将不再是以“西学东渐”为主的单向流势,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谓“东学’,也将更多地流向西方,从而使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双向交流”之势。人们发现,在世界很多地区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亚洲在崛起,中国在崛起。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推进了对外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古老的东方文明乃至中国人的形象已不再与“愚昧”划等号,否则洋媳妇怎肯到中国农村落户?  相似文献   

14.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15.
身兼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病研究所所长等数职的胡大一,出身于河南省的一个医生之家。他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在美国深造了2年后,决定回国。导师问他:“为什么不留下来?”胡大一回答得很干脆:“在美国,我只是您的助手,在中国,我要成为您的竞争者。”同时,“介入心脏病学”也同他一起来到了中国。从此,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东西南  相似文献   

16.
有时我想,中国人大概很难想象汉语对大多数的西方人来说有多么的困难。把汉语的音和调说正确简直太难了。一次我们在课堂上做练习,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词,然后同学们得说出它的同义词。每当一个同学说完以后,老师就把那个词写在黑板上。有个词我的意思是想说“打算”,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是“大蒜”。然后她问我:“你喜欢吃大蒜吗?”同学们都笑了,因为当时我  相似文献   

17.
一日,几个同学聊起“自由”的问 题,个个唉叹自己在家里受到了约束,干这不行,干那不行,一点自由也没有。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最没有自由的人是陈小妹,她父母不给她看电视,听音乐,放学规定时间到家,星期天不给她出来,连散步也不行。”“对呦”,另一同学接着说:“跟她一起聊天都紧张死了,她总是没过一会儿就问‘几点了,几点了?’而后就说‘我该走了,要不爸妈会讲我的。’她转向我:  相似文献   

18.
恰到好处     
有人问我:你从前写的书后面,都有:我为甚么是中国人?你能为我作一个具体解答吗? 我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说:有的,是的,可以。 他说:就请你解答吧! 我答:一个中国人,与英国人及日本人不同,中国是大陆,英国与日本都是岛国。中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及美国人相同,都是大陆人。大陆的幅员广阔,不像岛国的狭小,岛国人的气量狭隘,自我中心,持有偏见。中国人是宽宏大度,兼容并包,肚子里可以撑船,不偏不倚,为天下的肚脐。  相似文献   

19.
记得有一次,我觉得枕头很硬,想去商店买个软一点的。我对售货员说: “您好,我要买个针头(枕头)。”她说, 我们的商店不卖针头。这下可把我弄糊涂了。我明明看见货架上放着一堆枕头,她怎么说没有呢?于是我慢慢地重复说:“我要买一个针头(枕头)。”她也慢慢地回答:“我们这儿没有针头。”眼看自己是说不明白了,我连忙指着她的身后说:“那是什么?”她笑了:“哦,那是枕头,不是针头。”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组画页“巴黎的脸”,忽然想到,我们《人民中国》经常刊登的不正是北京的脸、上海的脸、大连的脸、深圳的脸乃至整个中国的脸吗?脸面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摄影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