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预习课文——粗读粗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只须略观大意,知其梗概就可以了。在预习课文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字、词,并按照预习提纲,初步懂得课文的大意。如指导学生预习《田寡妇看瓜》时,我要学生找出文章写田寡妇在土改前后的哪几次“看瓜”。学生按课文的内容理出了田寡妇“看瓜”的顺序:(土改前)每年“总要看爪”——(土改后)开始“仍然看瓜”——后来“不再看瓜”——结果“无心去看”。这  相似文献   

2.
律诗有其不同于文言散文的特点,倘不了解这些特点,尽管是学过一些文言文的人,读起律诗来仍有困难。我在教《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五言律诗时,就碰到了这种情况。过去新授一课浅近文言文时,只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本注释,翻一翻辞典之类的工具书,可是预习了这首诗之后,学生却只能懂得只言片语,至于全诗大意,依然莫名  相似文献   

3.
一般情况下一首古诗教一课时,如果预习充分,能扫除字词障碍,前半节课即可完成大部分教学内容,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大意上兜圈子,学生就会有厌倦情绪.此时,选取与所学古诗的某一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古诗来进行拓展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掀起课堂气氛的第二个高潮.1、诗意相关在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记住古诗的意思很容易.然而,多是机械记忆,没有真正透彻地理解诗的意旨.如教学《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读“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来.”这两句诗很快就知道这首诗是赞美梅花的,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但对“遥知不是雪.”这句诗理解就比较困难.作者赞美梅花时为什么要拿雪和梅花作比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把卢梅坡的《雪梅》抄在黑板上,“梅雪争  相似文献   

4.
<正>有心栽花花不开上午第二节上课铃声一响,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前,我认真地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本,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学生预习得很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也卓有成效。不一会儿,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目标很快达成,随即进入品读文本的环节。师:课前预习中很多同学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  相似文献   

5.
钟培旭 《师道》2023,(4):28-29
<正>每学期肇始,我都要任性地花上大约两节课时间讲我精心准备的“起始课”。自己讲得很爽,学生也听得乐呵。这学期起始课的主题为“懂与不懂,都是人生”,化用《时间简史》封底的广告语——“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开篇词大意是:语文教材中有太多内容,身为高中生的同学们未必能理解透彻,但未来某个时刻又可能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6.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刚开始板书“题西林壁”,下面就有学生叫起来:“我已经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您不用教了。”又有学生喊道:“我连诗的意思都背下来了。”……其实,课前我已经从侧面了解过学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把两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我不动声色,把课题写好了才转过身来。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篇名的散诗,我也非常喜欢。过去一直都是采用“朗读感知——分析结构——介绍作、背景——理解形象及象征意义——延伸拓展”的套路,教得很顺手。连续教了几遍之后,也就有点烦了,就想教出点新意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阅读教学提倡多元解读、自由解读,我也想赶赶时髦,来个新的解读。于是,今年学校组织听课,我对这篇章的教学进行了新的设计。同过去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我没有介绍章的写作背景,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目的是不让学生受背景的影响、受教师引导的影响,能够自由地解读章的内涵。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课本,课中没有具体介绍写作背景,但学生对“海燕”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比较快,也比较一致,大都是“它是生活中的强,逆境中的勇士,勇于迎接挑战的英雄”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的“海燕”,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张海迪等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事例.存拓展延伸中.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叶圣陶先生的那篇《爬山虎的脚》是我上小学时就很喜欢的课文。现在为人师了,恰巧也要给孩子们上这一篇课文,自然满心欢喜。课前,便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  相似文献   

9.
严伯春 《师道》2005,(11):34-35
今天教《学与问》,走进教室时心中还为学生昨天的预习没有好好完成而不快:预习要求一“听”(听磁带)二“读”(读课)三“描”(描红仿写生字)四“画”(画出内容重点句、写作精彩句、阅读疑问句)五“写”(写出阅读时感受、启示、评价),可检查中发现学生在课本上的落墨并不多。我以为今天的课没有好结果了。  相似文献   

10.
《爱的教育》一书中的《病中的先生》,作者从老师谈话中体会到老师即使在病中也为学生担忧,怕他们学不好。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使我知道了老师的工作是多么的辛苦。当我读到“先生每日教五小时的课,运动一小时,再去夜校担任功课两小时”时,心里不由得吃了一惊——上七小时的课啊!七小时是多么长啊,七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写两篇日记,读一本书……上七小时的课,听已经很累了,更何况讲课呢。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可当我读到“先生吃饭草草地吞咽,从早到晚一直没有休息”时,不由得深思起来:饭都吃不好,还要劳累一整天,中间连休息…  相似文献   

11.
高效课堂在我校已经试行快两年了,在试验中,我们感受到了高效课堂带来的变化,它对学生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及转变学习方式等都很有好处。不过,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发言权基本上掌握在一些优生手中,其他学生成了“听众”,这部分“听众”之所以很难有发言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课前对要学的内容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就是说,课前的预习做得不理想,让他们很难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拥有发言权。事实上,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中,“预习”环节被单独列了出来,并有明确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能上!预习的作用可见是何等的重要。可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基本上仅仅停留在完成“预习”环节中的填空、问答上,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致使一堂课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难实现课堂的高效。  相似文献   

12.
每次“欣赏”完一节公开课,我都会问学生同一 个问题:你们喜欢这节课吗?为什么喜欢? 回答一: 生:喜欢!因为公开课上不论回答的对与错,老师都不会批评我们。 生:很喜欢!!因为上公开课就没有太多的作业了。 生:非常喜欢!!!因为上公开课之前,我们都“预习”过了,所以一点都不难懂,上起来很“轻松”,很“快乐”。 学生的回答真实得让我害怕。  相似文献   

13.
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点了一个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这个学生有哪些地方读错了。读书的学生刚读完第一自然段,一只只小手便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的学生还不停地喊着“我,我”。当这名学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不客气地把所有问题都列举出来,把这个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找到问题的学生当然都很开心。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然而,读书的学生却一直埋着头,很沮丧。结果,老师还给读课文的学生一个定性评价——没有认真预习。  相似文献   

14.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15.
品评鉴赏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该课“教什么”定位准——聚焦文本解读方法,授人以渔;“怎么教”方法精到——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有盐融于水之妙;“教得怎样”实效突出——学生学得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兴趣.  相似文献   

16.
赵春乔 《考试周刊》2014,(32):157-157
正《生长素的发现》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家的实验,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节内容我已经上过很多次,基本上都是先介绍科学家们的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每次课都这么上吗?没有新东西的展现,这堂课我讲得再精彩,也将注定失败。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一、学生准备方面科学家设计的实验都非常巧妙,只要是预习了这节内容的学生,都对实验过程表现得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决定在上课前由学生自己重新做实验,看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相符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我爱我家》授课教师:刘惠敏(四川省德阳中学教师) 授课对象:深圳南山中学七年级授课时间:2005年11月 [课堂实录] 屏幕文字:历史与社会展示课——四川省德阳中学刘惠敏配音乐曲:《我想有个家》教师发“家务劳动调查表”和小纸条:学生预习教材师:很高兴能给大家上这节课,在上课之前我们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唇枪舌剑”源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展示成功的前提是预习成功。珍视阅读体验,养成思考的习惯,课堂才能真正高效、务实。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浪潮中,教师听课、学课、评课、交流、探讨,躬身实践、定位创新、总结回顾,各个环节都不敢疏漏,模得是有模有样,也有思考创新,并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新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在于——预习。  相似文献   

19.
把课堂交给学生,必须凭借老师的灵机找到足够让学生激活起来的兴奋点。尤其是预习课,如果仅满足于读读课文,再随便挑几个思考题交给学生,为了预习而预习,效果就不会很好。 预习课上,我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只是用欢快的开场白告诉大家,从《故都的秋》里走出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     
我很喜欢这样的诗,一读上口就很有感觉,看来诗是万万离不开想像的,可以说没有想像也就无所谓诗。《音乐课》一诗充分展示了作者身上具有的“诗人气质”,十分形象地将从钢琴里流溢出来的琴声比喻成小溪,从而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贴切地描绘为“美丽的小鱼”,“在她的指缝间滑进又溜出/悄悄地,游进了/我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