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品牌宣传广告《水墨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墨动画广告作品,它为我们水墨动画在广告作品中的运用,开创了全新的制作与设计理念。本文以《水墨篇》为例,通过对其艺术美感、图形符号、水墨动画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讨论水墨动画与电视广告如何更好地融合,并使其艺术与商业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苍慜楠  陈鹏  孙浩章 《今传媒》2012,(10):109-110
以短片实验手法,从综合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和定格动画制作工艺流程的不同层次[1],探索黏土动画的视觉语言。其中《角色表演运用》、《造型效果》和"材料真实感受"综合一些艺术理论和动画技术。分析探究三者的语言形成规则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显现其隐性规律。其目的和意义不单纯在二维画面的运动,而在运动中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3.
原型是一种深藏于人类心灵的本原模型,通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传说中不断重现的原型意象显示出来。荣格心理学认为英雄、爱、成长等原型意象具有吸引观众,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力量。艺术创作中调用的原型能够以其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吸引不同文化中的观影群体,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叙事力量。在动画电影原型叙事探索中,中国动画曾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获得世界认同,当下需要重新认识与重视动画叙事原型的艺术力量,以求更好地吸引与感染观众,进而发挥其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4.
徐丽敏 《传媒》2021,(17):后插3-后插4
伴随现代技术革新,新媒体蓬勃发展起来,动画艺术迎来新的契机.新媒体与动画艺术水乳交融,前者创新了后者的表现形式,后者见证了前者的应用价值.在新媒体作用下,动画艺术以其独特表现力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动画艺术综合造型、动作、绘画等手段,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由田园所著的《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创新形式与发展趋势》一书立足新媒体基础理论,梳理了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总结归纳了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动画艺术的创新形式,展望了国内动画艺术的发展,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中各个门类的表现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动画电影也从传统二维手绘后逐帧拍摄的方式逐步过渡到由CG (Computer Graphics)技术引领的数字动画。而在好莱坞人称"鬼才"的另类导演蒂姆·伯顿,他以个人独特的艺术视角热衷于传统定格动画的拍摄方式,用华丽而颓废的非主流哥特风格诠释童话故事,其四部动画作品《僵尸新娘》、《科学怪狗》、《圣诞夜惊魂》、《文森特》全是采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概述蒂姆·伯顿导演的个人经历与其动画风格的形成,其次论述了哥特元素在伯顿动画电影中的表现方式,最后分析了伯顿动画电影中的哥特元素所表达的深层次意蕴。  相似文献   

6.
周法栋 《大观周刊》2013,(6):112-112
纵观世界动画根据制作方式与视觉效果的不同,动画影片可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两种类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公司着力制作三维动画,像迪斯尼、梦工厂、华纳等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二维动画公司,现在基本上都转向三维动画。但仍有公司致力于二维动画创作,动漫大国日本在创新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二维动画,而是在二维动画上更加完善和精美。无论是哪类动画,二者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优势。本文将对二维动画《千与千寻》与三维动画《怪物史莱克》的视觉艺术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表现性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程禹 《传媒》2014,(10)
正水墨动画是传统水墨画与动画相结合的产物,以动画的方式为静态的画面赋予了生命,是中国特有的动画艺术形式,也是世界动画史上的一大创举。它的出现使中国动画打破了长久以来"只进不出"的局面,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式的动画体验。诞生与发展1960年,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这是中国动画、乃至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碰撞的结果,将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水墨画引进了动画的创作之中,将两种艺术的优点集于一身。这部水墨动画一问世,中国水墨所特有的意境气氛和优雅灵动的画面感,以及那些来自于齐白石笔下的动物造型使整个动画片带上别样的艺术情调,打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必须处理好生态和文学、生态真实和艺术创造的关系。《飞屋环游记》以艺术想象性和创造力与生态进行对话,并将它转换为动画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本。动画让生态的整体诉求和冒险、爱情追求互相抵牾,在充满辩证式的张力之感中凸显生态的意义。动画的张力之美主要体现在叙述主旨的转向、人物灵魂的升华以及音乐的转换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玲 《视听》2018,(6):81-82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受西方圣经文化的影响,《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大量的《圣经》原型。本文从情节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原型三个角度对电影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挖掘出电影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张利敏 《视听》2016,(1):78-79
2015年7月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影片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巧妙地将人物造型、动画场景、画面构图等因素与民间艺术进行了结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3D特效为观众营造了一场视听结合的盛宴,是我国动画发展史上的一次成功尝试。本论文主要从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色彩、音乐、构图和营销四个方面对其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试图在理论层次为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熙芮 《视听》2016,(12):35-36
本文通过对2015年上映的英国动画《小羊肖恩》与国产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碰撞分析,浅析"落后"黏土动画对国产动画的羁绊和无法吸引真正儿童观众的原因,寻找导致国产动画不能"走出去"的真正原因,旨在为国产动画创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千年女优》是日本动画大师今敏的集大成作品,不仅将非线性叙事与日本的历史融合,还使用了高超的"今敏式"转场,在人物、细节上也运用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手法。本文对《千年女优》所运用的影视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并简要探讨今敏对动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秦时明月》是中国首部3D武侠动画,其制作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进行了有机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古典文学、哲学、建筑和传统艺术形式等诸多中国文化融合到动画作品中去,实现了现代数字技术与古代文化的艺术融合.而数字技术这一新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也使动画的审美体系发生了变革,数字动画带来的一系列审美创新也促使了中国动画创作风格逐渐由新世纪早期的借鉴国外回归民族化.  相似文献   

14.
谈起动画片,总能勾起许多人儿时的回忆。70后的人们可能会想起《铁壁阿童木》、《猫和老鼠》;80后的人们可能会想起《聪明的一休》、《变形金刚》等等。多数中国人的童年被各式各样的日美动画片所充实,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国外商业动画的影响力在当时更胜于本土动画。可殊不知早在60年代,在艺术动画领域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史上也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中国水墨动画。  相似文献   

15.
《电脑图像和动画》对动画本体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电脑图像和动画》一文中的观点为切入点,从本体理论角度对动画在数字影像中的呈现重新作出表述,意在辨析的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为电脑图像仿真倾向的作品在动画中的合法地位作出了辩护,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并且主张在泛动画概念下明确各应用领域的类别名称。  相似文献   

16.
暴力美学不仅在影视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动画这一分支中也得到了呈现.暴力美学并非一味表面上的暴力血腥,其更注重"内涵性",动画中的暴力美学并非一味地应该受到批判和扭曲的解读,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合理的运用暴力美学对于动画有着一定的促进发展作用.以《大护法》为例,分析这部动画中的暴力美学的体现和应用,从艺术价值出发理性探讨其中形式表现和镜头含义,和对这部动画自主分级进行探讨,这对我国动画的形式和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熊琨 《视听》2016,(6):80-81
舒斯特曼提出的身体美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身体外在与意识存在之间的关系,这种从哲学思维出发的身体美学观念更加重视对人内在心灵的关注,其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机器人总动员》为例,立足于身体美学与动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身体美学的思想内涵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动画中的身体美学,从该动画中造型设计、动作设计等外在的身体美逐步探究到动画中身体意识所呈现的美感,为动画艺术创作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8.
姚倩 《现代视听》2013,(2):45-47
动画片的创作越来越贴近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现实主义因素也就很广泛地被运用到动画的创作之中。对于现实题材的提取与创作表现的较好的应是学院派动画,他们的动画题材来自于生活,表现生活。本文主要以国内动画片《孩子来了》、《贩管》为例分析现实主义元素在学院派动画中的具体体现,探索现实主义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内需的驱动下,拼贴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越发广泛。本文分别从拼贴为动画带来的镜头景深层次感、美术画面肌理感、以及视觉心理的装饰性三个层面对拼贴艺术在动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阐述无纸动画技术不仅使动画创作者对拼贴素材的个性化处理更为方便,而且还为拼贴艺术动画的表现与处理方式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带来了新活力。言而总之,探究拼贴艺术在动画中的趣味表现及其技术运用,对今后动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静 《新闻世界》2010,(6):223-224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动画产业现状,引出动画剧本创作存在的问题,并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试图揭示动画剧本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