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小蓉 《视听》2016,(6):44-45
互联网蓬勃兴起,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播如何生存发展?广播频道的专业化成为改革的重点。随着频率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内容专业化、对象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的理念越来越清晰。突出频率的特色定位,以分众化、地方化、精品化来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全国广播频率改革的首选。笔者结合潮州电台的实际,从"广播频率专业化""专业化频率要打造品牌节目"等方面分别阐述走专业化道路、提升品牌效应的必要性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以“广播+交通”模式诞生的交通广播频率成为媒体竞争中的黑马。  相似文献   

3.
刘晓燕 《新闻采编》2005,(4):29-30,34
所谓“广播频率专业化”,一般是指“电台要有自己的特点,目标受众要准确,以自己的特色求生存”。简单地说,就是要以自己个陛、特色的节目形式和内容来吸引特定的收听人群。它的理论根源来自于市场营销学的市场细分理论和定位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多元,公众对信息的渴求愈加个性,媒体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广播频率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显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广播媒体,从2002年开始就迈出了“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步伐。经过对各频率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改革和实践,中央电台频率品牌的建设正在逐步细化和完善,中央台将整合各频率的综合实力,打造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广播航母战斗群。  相似文献   

5.
刘伟  刘进 《中国广播》2006,(3):48-50
上个世纪80年代、以珠江经济电台为先锋,全国各地经济电台纷纷闪亮登场.并带动了其他系列台的成长,广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这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到位.系列台往往名不副实.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因此.广播的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作为当年媒体改革弄潮儿的经济广播.应该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正确理解频率专业化定位,扬经济广播之优势,做实“三贴近”.再造“亲民度”,打造经济广播专业化新品牌。  相似文献   

6.
1993年以来.以频率专业化为特征的广播改革方兴未艾.广播业的这种变革,从内容上讲,是从传统意义上以新闻为主的综合内容走向单一的专业化频率的变革.从对象上讲.是由“大众化”.“广众化”向“窄众化”.“分众化”的转变.可以说.广播的“窄播化”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强势媒体,广播已从“跑马占地”的数量增长式发展,逐步转为深度开发、规模扩张、质量取胜和专业化等实力竞拼式的发展。广播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不仅表现在其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创新上.同时也表现在与广播的相关联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传播渠道、经营方法、广告营销、媒体形象的塑造、自身与其他媒体的对接上。新媒体时代,广播要想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拓宽“专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受众研究,对任何一家广播媒体来说,也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急需。频率专业化,受众细分化,节目市场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广播媒体的共同追求。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几经改革和发展,广播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广播”发展到“窄播”,和由事业管理调整到  相似文献   

9.
2002年7月15日,上海对广播媒体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广播频率专业化。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所属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推出了10套专业化广播频率,为各类听众全方位提供不同新闻资讯和服务娱乐的广播节目。这可能标志着广播频率专业化将真正成为广播改革的趋势。实际上,早在上海的这一举措前,许多省、市级电台就已经出现新闻综合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甚至还有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0.
高宇  吴月 《中国广播》2007,(12):77-79
今天的中国传媒产业开始面对一个日益分化的市场,并思考如何在市场分化中不断进步和壮大。就地方广播媒体而言,这种思考可能来得更迫切——中央、省级以及同一城市广播媒体的多重覆盖和竞争,使它们必须为发展甚至是为生存而战。于是“错位竞争”、“类型化电台”“专业化改革”等声音鹊起,成为地方广播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类型化新闻广播模式与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业从“珠江模式”的崛起一直保持上升、发展和扩张的势头,到2003年可做一分段:这一年被国家广电总局定名为“广播发展年”。在正式提出“广播发展年”这样一个概念的同时,还提出了要加强广播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的转变进程,并将此定为全行业工作的一个重心。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要求各地广播电台要以频率专业化为主要改革目标,带动广播全方位的工作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频率专业化的改革,包括类型化的改革,不仅仅是广播业2003年度工作的重点,而且将可能是未来很长时间的主要工作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改革大潮背景下,广播也走上了频率专业化的道路,一批交通、音乐、新闻频率迅速崛起,人们似乎看到了广播的第二个春天。然而,另一个问题却接踵而至——同质化现象加剧。频率设置雷同,频率定位模糊,节目竞相模仿造成专业电台“专”而不专,“小”而求“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3.
张全庆 《中国广播》2003,(12):19-22
从2001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对它的8套节目实施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许多媒体给予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全新的姿态亮相,意在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广播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广播电台先后实行了专业化系列广播,由原来的综合台转变为分设若干个专业频率,实践证明.它的优越性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社会要求,能够更充分地满足广大受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不同需要。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专业频率迅速增加的同时,不少专业频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定位欠佳,特色不强,节目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广播频率专业化优势的发挥。可以说。我国广播频率的专业化已从数量的扩充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践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广播频率的专业化水平,使之更加特色鲜明,已成为广播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孟亭 《中国广播》2008,(1):32-34
随着我国媒体格局的不断变化及竞争的日益加剧,在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广播频率专业化对于学界和业界也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伴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受众市场的日益细分化,频率专业化必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从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看,专业化也将成为广播的主导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与广播人、广播节目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关系是否紧密,服务之于广播频率的发展到底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是长时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然而随着广播由“广”而“窄”的频率专业化进程,媒体中网络互动  相似文献   

17.
广播频率专业化是中国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制度变迁,当专业办台经验日趋成熟之后“,频率精品化”成为现代广播发展的更高要求。“精品频率”犹如一个优秀品牌,能够在电波大战中独树一帜,占领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本文将从一个广播从业人员的角度谈谈对于广播专业频率精品化的粗浅认识。树立精品频率意识随着广播频率专业的日趋成熟和规范,打造一套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的精品广播频率已经成为广播人的共识。上个世纪,在全国广播还没有完全进行专业化区分的年代,人们强调的是办精品栏目,推出名牌栏目。10年后的今天,在一个专业频率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广播频率化,频率专业化”的推进,“经营广播”成为广播人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有专家明确指出:广播界正在努力“实现从广播经营向经营广播的方向转变”。在这个“经营时代”,广播人一方面依据行业的特点,努力挖掘着自身尚未开发的潜力,以图开发出更多更新的效益增长点;另一方面则向其他媒体学习借鉴,力图开发出广播衍生、嫁接产品,把广播产业、事业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19.
唐俊 《视听界》2002,(1):40-41
当前,大众传播已步入“窄播化”时代,媒介越来越注重增强内容的专业性,以吸引特定的受众群体。从世界范围看,在几种大众媒体中,广播电台走在了这条道路的最前面。首先广播具有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良好条件,如运转成本较低,节目制作便捷,频率资源比较丰富等等。美国是广播专业化最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李樱 《青年记者》2004,(1):50-50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平面媒体急剧扩张,互联网蓬勃兴起,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播如何生存发展?现代广播人在因惑和迷茫中开始不断探索广播的改革之路。广播频道的专业化成为改革的重点。学习“珠江模式”,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将过去的人民台细分出诸多系列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