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半农首先提出用“她”和“他”并用来区分第三人称的性别问题。这个主张引起了刘半农的同事、好友的关注。周作人呼应最早,在其所译瑞典短篇小说《改革》的小弓哩披露了这个消息,“她”字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见《新青年》5卷2号,1918.8)。不过周作人虽然觉得“她”字极好,但考虑到印刷厂里没有这个字,铸造新字又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没有接受这个“她”字,而主张仿照日语用“彼”与“彼女”区分第三人称性别的办法,用“他”字下面加一个字形小一半的“女”字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他不只是口头提倡,并且积极实行,《改革})这篇…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5,(6X):24-24
同样的人生,可以细细品味,也可以尽情挥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能追问的,追问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给自己强加痛苦,可作者偏偏就是要追问。她追问自己最冷酷的问题是:爱一个人能有多久?因为这追问,她更恐惧她对他的情感所凝铸成的思恋究竟能有多久——她期望他永远是她精神的全部,寄托的全部。  相似文献   

3.
他和叶子分了手,因为他觉得因为她工作忙而不能陪他过生日,感觉她不够爱他。  相似文献   

4.
彭梅魁,彭帅的大侄女,2002年73岁。曾患过脑血栓,还有哮喘等多种疾病。她和丈夫张春一相依相伴,在北京东郊一片拥挤的职工住宅搂中,过着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凡是认识彭梅魁、知道她在彭老总最困难自)时候做过许多有益工作的人,无不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每当人问起:“您为伯伯做了许多,而您现在……”彭大姐总是爽一起地回答说:“因为他是我伯伯。他没儿没女。我帮他做些事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5.
李安的色与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戎 《新闻世界》2007,(11):33-34
《色·戒》的海报最终确定时.李安在“色”与“戒”之间加上了一条分隔线.代替了原来的“,”。他觉得,张爱玲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她只是把它区分;它原来应该是个句点,当时,出版商因为以前用过这种用法。所以为了要区隔.就给它打了一个逗点。我觉得,应该按照她的意愿做一个区隔。”[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7.
她怀孕了,他不见了 (新闻事件一)5月16日,广东22岁的女孩爱心(网名)未婚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怀胎5个月她才检查出身孕,而直到目前,孩子的父亲一直未出现,她还是一名大4学生,还有1个月她才能拿到毕业证,她甚至还来不及交毕业论文,更无力支付医药费……孤立无援的爱心通过网络向《法制周报》求助。  相似文献   

8.
方言抵心     
有个女作家.在人到中年时找到了真爱.本来是天大的好事。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在和前夫协议离婚时.女儿怎么也不肯跟她。究其原因,她原先和她的一家人生活在小县城.而“真爱”在大城市.她曾对女儿说过:见了叔叔,不许再讲家乡话,难听死了。本来女儿普通话讲得很棒.但就这么一句.女儿便死活不肯跟妈妈.因为妈妈剥夺了她讲方言的权利,刺伤了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9.
布朗姆斯(BrahmsMahadea)1952年出生在毛里求斯的瓦瓜小镇。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魔术师或者摄影师。他选择了摄影,因为在他看来这个职业可以与现实世界里的人和事物打交道。  相似文献   

10.
邻里之间     
1、要想孩子听自己的话,先让自己听孩子的话.是听孩子说话.我一直认为,对孩子进行家教,其实就是在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适当点拨她(他)一下.孩子不说话.你的点拨就没有针对性,就是乱说一气.不听孩子说话.就没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决定     
结婚后她一直给他做洋葱吃:洋葱肉丝、洋葱焖鱼、香菇洋葱丝汤、洋葱蛋盒子……因为她第一次去他家,他母亲拉了她的手,和善地告诉她一虽然他从不挑食,但从小最爱吃的是洋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图书馆信息科学(以下简称LIS)教育感到自身处于各种包围之中,因为许多著名大学的LIS教育要么已经关闭,要么就受到各种评论和威胁,这些关闭LIS教育的学校有:西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那时几乎没有什么学校觉得安全。玛瑞恩·巴瑞斯揭示了这其中的原因:(1)他们是各自学校的一部分,但又与学校存在相对隔离;(2)这些LIS的管理者无力将自己的计划明确清晰地融合于学校和社会之中;(3)有这样一种认识:这些学院正在侵蚀其他教学单元的“教育领土”;(4)外界实体对LI…  相似文献   

13.
信访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倾听人民群众心声,为普通百姓排忧解难的途径。只要留心观察,人们很容易在自己的视线中发现这样的上访者:他(她)往往用纸或布写着一个大大的“冤”字举在手里,带着大包、小包,甚至铺盖和锅碗瓢盆,常年出现在当地、省城及首都的信访办、法院、检察院、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门前。他(她)们要讨说法,要搏一口气;他(她)们要诉冤情,要惩真凶;他(她)们要求赔偿,要求享受“应有的待遇”。有的是真有冤情,合法权益真的受到侵害;有的是期望过高,或不懂法律,真的无理;也有的则是胡搅蛮缠…  相似文献   

14.
<正>米利·贝内特(Milly Bennett)是一名美国女记者,但是她并不像她的自传《自力更生》(On Her Own)中所涉及到的那些外国在华记者那么有名。在她的自传中出现了众多1920年代活跃在中国的外国记者,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雷娜·普罗梅、兰道尔·古尔德、文森特·希恩等,也有伍海德、候雅信、柯乐文、高孟奇等,这些外国记者要么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印记而扬名,要么因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学术研  相似文献   

15.
人生的抉择     
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儿死而复活.  相似文献   

16.
什么也不做     
他们始终不是朋友。 年轻时候,他们相好过一场,还生了个女儿。后来各奔东西,她写自传体小说,对他口诛笔伐,他过了四五十年,才淡淡地回一句:“认定是负心,是人各有见,认定为落后,是人各有道。”她倒霉的时候,人家整她,要他证明她是三反分子,他说:“杨沫同志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的思想。”她好了,他们仍然来往不多,她死了,追悼会张中行都不去。  相似文献   

17.
《论语》本是一册记述孔门师徒言论的书。但内中也有一些记行记事的细节。孔予作为教书先生,在他学生眼里,要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要么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是那样高大伟岸,又是那样飘渺抽象。一遍读过,合上书本想要默一默老夫子的面貌,虽然老先生的正面形象多是在谈仁说礼,但从一些细节里却彰显出他的侧影,将他还原成一个可亲可近的普通老头儿。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大众媒介的性别是男性的.因为大众媒介习惯于从男性视角看待问题,习惯于把女性作为观赏对象,甚至对女性的形象、婚恋评头论足.还有人说,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男性化的历史,因为"男性书写"及"书写男性"是人类思想文化史既定的书写规则--历史中要么没有女性的身影,要么就是按照男性价值标准被任意歪曲的女性.  相似文献   

19.
“我的名字叫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是哈佛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犹太人,酷爱编程,设计过一门“课程搭配”(CourseMatch)的网络项目,也曾因为失恋建立过一个叫走Facemash的网站来表达我对所有女生的不屑;不过,最令我骄傲并一直在继续的事业,是我创建了Facebook。”  相似文献   

20.
人生,每一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续完)[日]下村满子刘明华译(接本刊第2期)强者做他想做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因为是女性,受到过歧视吗?法拉奇: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总是感到非常为难。如果我回答,“我不记得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被歧视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