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穷人新闻学与平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岳 《青年记者》2007,(20):1-1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6,(7):30-30
据近日《燕赵都市报》报道:《燕赵都市报》已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从创刊伊始的周报,到拥有3个刊号发行百万的日报,现成为华北区域颇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传媒。《燕赵都市报》推出了“我的都市报”读征、十年老读征集、读开放日、“书香门第”征联、“一个人和一张报纸”等一系列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3.
《燕赵都市报》在报业竞争的大潮中,锐意改革,运用“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原理,进行区域媒体整合,创办了经营模式国际化的哑铃型报纸,以百万份的发行量占领了全省报业市场。探索出了一条省级晚报(都市报)在省内拓展品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报网一体”到“三媒一体”再到“全媒体运营”,燕赵都市报自2009年开始,始终在进行传统纸媒转型发展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尝试与探索。2014年,燕赵都市报新媒体从品牌影响力拓展、本地用户深度服务、市场新商业模式开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极大推进了燕赵都市报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截至2014年年底,燕赵都市报新媒体平台用户数达到428万: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从《燕赵都市报》的快速发展,探究市场化运作报纸的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文章认为,《燕赵都市报》在报业市场上的成功,证明了它的市场定位是明确的,市场运作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在报纸定位上,《燕赵都市报》立足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在营销定位上,《燕赵都市报》根据河北的特点和省级报纸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经营理念,立足省会,面向全省开拓市场;在发展定位上,《燕赵都市报》首创哑铃型报纸,创办了两个地方版。两张新报纸在冀东和省会地区推出后,与都市报通行版形成“哑铃型”发行模式,这在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中是一个首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和报业市场化趋向的不断深化,各地省级晚报(都市报)的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报业的一大亮点.它们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特征,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觉,贴近群众,干预生活,以生动活泼、敏锐泼辣的风格广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省级晚报(都市报)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报道”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各省级晚报(都市报)的“特别报道”由每周“周末版”、“星期刊”进而扩展到每日推出固定的专版,如华西都市报、三湘都市报、大河报的“特别报道”,楚天都市报的“大特写”,燕赵都市报的“社会描述”,齐鲁晚报的“纵深新闻”等等,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与肯定,极大地促使报纸发行率上扬,促进了报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成语,叫“唾手可得”,常被人错用为“垂手可得”。 1999年9月23日的《燕赵都市报》十二——十三版的“石家庄世贸名品商场”大幅广告,第4栏“趣味竞猜”以阶梯式诗歌的排法,最后一行便赫然写道:“垂手可得”。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观点大都是从新闻学单方面做阐释。《新闻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界定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其归入心理学范围,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发现”、“判断”、“能力”。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一、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从心理学视角剖析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丰富和补充以往学术界单纯从新闻学方面阐述这一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燕赵都市报》2002年9月30日“燕赵新闻”版面有题为《承德大桥下发现男要尸体》的报道,说的是“9月29日早,在承德市汽车站对面的承德大桥下发现一年龄在2-3岁的男婴、死尸,死亡原因初步认为是自然死亡,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调  相似文献   

11.
时评热的思考——晚报新闻时评版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全国报纸出现了一股“时评热”,各家报纸纷纷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间给时评。一些晚报类报纸在注重深层次开发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评的作用。《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也比较有成绩。  相似文献   

12.
燕赵都市报自创办以来,以“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为办报宗旨,以民生的情怀和行动,着力为社会平民大众服务,取得了“一纸风行燕赵”的办报效果。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编委会更进一步提出了“民生立报”的办报方针,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关注民生问题、关爱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和谐,不断拓展民生报道范围,  相似文献   

13.
燕赵都市报《周末》“镜像”版近期推出了以“俺爹俺娘”为主题的系列镜像,历时一个多月,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从头至尾,既是一次吸纳情感的过程,又是一次释放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8月16日,由燕赵都市报驻保定3位记者和6位实习生一道.进行了“跟着老电影到保定旅行——群星璀璨映保定”大型活动的燕赵都市网网络现场直播,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学上.“硬新闻”的概念指的是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时政、经济、政府工作方面的重大新闻。相对于娱乐消遣性的“软新闻”而言。“硬新闻”更多地表现出题材重大、信息深化、影响力大等特点.如时政要闻,政策解读、热点话题、深度报道、重大事件、舆论监督等。近二十年来,新闻竞争从“软新闻”领域发韧,使得一批都市报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6.
成语“尽如人意”,在一些报刊和书籍中,常常被简化为“尽人意”。如《燕赵都市报》上的几个例子: 1999年12月12日11版《中国足球改革这六年》:“尽管目前有些俱乐部在经营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上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13版《半个多世纪前的发掘》:“他们的发掘颇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接合部”和“结合部”是两个异形同音词,含义不同。一些报刊对这两个词常常混用,现举2000年1至4月《燕赵都市报》上几个例子: ①1月11日2—23版《唐山明天会更美》:“据市园林处绿化办负责同志介绍……生活小区绿化新景观、城区门面新景观、城乡结合部绿化新景观……” ②1月15日第3版《今年饮水更放心》:“公司计划将市  相似文献   

18.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19.
报刊上,成语“美轮美奂”误用率很高,《燕赵都市报》上就屡见不鲜: 1999年11月29日15版有一文在谈到剪纸艺术时写道:“八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在中国剪纸艺术的传统技法上又发明了激光剪纸和全息剪纸,其色彩更加斑斓,且美伦美奂。”  相似文献   

20.
都市报“俗”,有目共睹,大部分人认可这种“俗”,喜欢这种“俗”,也有人因其“俗”而颇有微词.其实“俗”与“不俗”并没有楚河汉界,都市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了“俗”与“不俗”的辩证法.“俗”:通俗、庸俗和恶俗一个“俗”字,至少有三个等量级:通俗、庸俗和恶俗.追求通俗、避免庸俗、杜绝恶俗,是都市报“‘俗’字三字诀”,这是由都市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首先,都市报是“新闻纸”的一员,要面向社会不特定的大众,受“受众最大化”这一基本规律的制约.“通俗”的文章要做透做足.其次,都市报不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是面向市民的大众性的报纸,市场规律要求报纸投市场所好.报业市场说到底是读者市场,都市报定位在市民,并非精英阶层,适度的俗的存在应该允许而且是必需的.否则,无异自断生命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