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前言:紫禁城是中国形象的一张王牌名片。紫禁城文化更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传递至明清时期最高体现。所以,向外国读者介绍紫禁城文化是一位从事对外图书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笔者就曾策划、编辑了一些反映紫禁城文化的图书:策划24开《故宫》、编辑《看不见的故宫》、绘画本《魂游故宫》、多种外文版《帝后生活》、导游性很强的《京城皇迹》、专题图书《清宫钟表集粹》、反映宫廷生活的油画集《发现紫禁城》和刚刚面市的《叹哉!紫禁城》。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故宫》与中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凯 《现代视听》2012,(6):37-40
电视纪录片《故宫》用现代表现手法传播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不凡的实力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故宫》通过叙事结构、光影特技以及电视语言等成功塑造了中国形象。在华丽唯美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以及严密巧妙的叙事背后,《故宫》不仅让世界了解了这座充满着故事的神秘宫殿,更让世界透过这座文化宝库看到了一个历史的、立体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巴亦君 《传媒》2019,(13):59-60
借助设计师的创意、智慧和高科技等元素,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创造和再造,是近年来历史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上新了·故宫》就是其中的代表节目。该节目由北京卫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每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寻找故宫历史文化元素,以文化产品“上新”为制作内容,赋予故宫历史文化以时代新意。由此,故宫不只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成为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陈瑾 《青年记者》2012,(11):69-70
大气磅礴——《故宫》 2005年,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了12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并于2005年10月底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了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故宫》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几乎凝聚了所有成功纪录片所包含的因素:专业精良的制作团队、资深的专家顾问团体、优质精良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主流媒体的宣传与表达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故宫》题材本身所承载和蕴涵的浓厚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赵曦 《现代传播》2006,(1):94-96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10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播出期间,《故宫》收视率最高达到3.09%,收视份额最高达到9.36%,并连续两周进入央视收视排名前十名,创造了纪录片多年来少见的收视高潮。《故宫》所引发的许多话题,如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与经典文化,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电视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纪录片在新形势下的创作,以及《故宫》自身创作的得失以及启迪等,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6.
创新、实验、传承--《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兵 《现代传播》2006,(1):89-94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2005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就《故宫》及其相关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此,本刊特约大型纪录片《故宫》总编导周兵,就《故宫》历时三年多的创作历程撰文,于本期“个案研究”独家刊发,同时刊发的还有本次研讨会的综述文章。  相似文献   

7.
《故宫里的大怪兽》系列童话是首部走进孩子视野的故宫题材童话,由新生代知名童话作家常怡创作。它通过小学生李小雨在故宫捡到了一个神奇的宝石耳环而展开。李小雨借助“洞光宝石”的神奇魔力,得以听到在故宫里生活了几百年的怪兽、仙人们开口说话,并经历了许多惊险故事。作者通过故宫实际存在的、看得见的这些“怪兽”和看不见的“神仙”,巧妙而深入地挖掘众多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资源。《故宫里的大怪兽》包括《洞光宝石的秘密》《御花园里的火车站》《睡龙床的男孩儿》《景仁宫的怪事》《独角兽的审判》《小小金殿里的木偶戏》《白泽大王的回忆》《恶魔龙的真相》《貔貅向往的世界》九个分册。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41):6-6,8
看了《中国新闻周刊》的300期特别策划,我觉得非常震憾。我们是谁?我们要走向哪里?唐装、故宫、中医、中国节……这些体现中国精神的文化符号真的已经符号化了。在这些僵硬的文化符号后面,中华文明中很多庄重崇高的东西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多年对故宫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内容包涵重新解读故宫的文化价值,记录故宫文物南迁、西迁,以及对故宫的文物守护与传承历史的记录,对故宫藏宝的文化密码进行揭密,对故宫文物的修缮与鉴定过程中的匠艺观察与匠心品读,揭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与运营内情。  相似文献   

10.
岳凯 《今传媒》2010,(3):78-80
近几年,一种被称作电视文化专题片的节目在电视界崭露头角,得到观众的关注,也获得了相当的好评。我们可以列举出这样一些电视片:《唐之韵》《江南》《徽州》《晋商》乃至引起轰动的《故宫》。  相似文献   

11.
《岩松看台湾》从7月11日起在“东方时空”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由《台湾印象》和《台湾人物》两部分构成,每期约25分钟。《台湾印象》以记者现场报道为主,带观众走进台湾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路线囊括了从北到南的台湾主要城市,涉及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台湾人物》以专访岛内政治、文化、经济名人为主。两地媒体的成功合作可以说是做到了两岸“三通”,媒体先行。  相似文献   

12.
从"博客元年"之争透视中国博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柳 《新闻知识》2006,(7):48-50
有人说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属于全球网络,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属于博客。博客这个概念在2002年引入中国互联网界,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它是小儿科,不值一提,但如今博客以其令人吃惊的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它的看法。博客文化的异军突起,正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改变中国网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运做及表达方式,博客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从深层意义上说更是一种文化的诠释。一.中国博客发展历程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中国,博客1.0时代拉开序幕,此时博客数量不足1万人。同年12月,闵大洪在《2002年回顾》中,将博客列入中国网络媒体5大…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要有载体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说到现实象征,就算是老外,也会脱口而出:故宫、长城……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定义——“中国人夙昔生活所需要之一切”,足见国人对中国文化载体的情感更加深厚如海。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发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文创产品、文物修复师,乃至故宫里的猫,都成了"网红"。"石渠宝笈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两个现象级展览先后引发万众争睹名家画作的"故宫跑",并在网络被热议;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等故宫文创产品让网友惊呼"脑洞大开""萌萌哒";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ilibili网站爆红,在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等热门电视剧和纪录  相似文献   

15.
朱清 《声屏世界》2016,(7):36-37
《太阳的后裔》一剧成为了继《来自星星的你》之后又一部在中国播出的现象级韩剧,思考现象级韩剧的成因有助于我国影视更好地发展和走出国门.本文在电视文化视阈下,认为以互联网和优秀制作为核心的出色物质文化、 以灵活和竞合为核心的卓越制度文化以及以创新和审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这三点是现象级韩剧得以炼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今年伊始,中国的大众开始强烈关注一系列流行文化现象并投入巨大的热情。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群体、青春偶像“超级女生”、收视热点《大长今》等等,都成为中国今年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热点现象。如何透过这些消费文化的表层,发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新闻中国九月论坛”力邀思想界的学者,以开阔的视野与多元的视角,为您解读当代中国人价值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石佳 《采.写.编》2021,(4):188-18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国首个展示故宫珍贵历史文物修护工作以及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新媒体纪录片。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运用经典传播学理论,从我国纪录片的新发展、《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推陈出新、新媒体纪录片的问题和时代启示等几个方面,分析正面临着新媒体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国产纪录片,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这正是本文将要研究的课题: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纪录片如何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突破重围,收获良好口碑和爆炸式增长的点击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并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一些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会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其原因正是在于擅于讲故事,从创新叙事视角、丰富叙事情节、着眼于人物叙事三方面,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夏立群 《出版参考》2006,(10):36-37
毕业于戏曲学院,长期从事京剧文化研究,曾以梨园文化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和《梅兰芳百年祭》等的著名编剧、作家徐城北,说起读书来,故事太多了.  相似文献   

20.
若要问,档案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机构,肯定会有人说,属于文化事业。因为,《档案法》对此已经说得很明白;再问,我们真的将其当作文化事业来办了吗?回答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