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有人说:“爱读书的孩子不容易学坏。”有人说:“学琴的孩子不容易学坏。”有人说:“会下棋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类似的说法可能还有很多种,实际上,这些说法传达的是相同的信息:有正当、良好爱好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爱好是孩子的自然选择,爱好会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国某著名高校曾录取过一个“神童”大学生。这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小学、中学接连跳级,15岁被这所高等学校录取。但一年之后,这个孩子被学校除名了。原来,这个学生小学、中学阶段,只被家里逼着学习,没有任何爱好。上大学后,家里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自然就会…  相似文献   

2.
古人曰:“严师出高徒。”今人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抓不管要变坏。”这些说法似乎已经成了普遍认可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4,(4):7-7
他生于北京,是一个让母亲挠头的“坏”孩子。可父亲却另有他的看法: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孩子“坏”一点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坏”孩子只要施以适当的教育,他会变乖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电子医学工程系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配合丈夫对孩子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谎源 事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茶杯,向母亲承认说:“是我。”母亲听后,抓过孩子就打。以后当孩子把饭碗打碎时,便学“乖了”,对母亲说:“是它,小花猫。”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常听有些父母对人这样夸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很乖。”或“我们家孩子不爱玩,光爱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话。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也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小朋友了。”从这些不经意的话语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听话、顺从、聪明、好学,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毫无疑义地套用这种固定的标准来给孩子贴标签,很少有人会考虑到,从成人角度制定的这种评价指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否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好孩子”容易形成性格偏差我们的教育在学术上和…  相似文献   

6.
漫笔说严师     
学校,常听人这样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抓不管要变坏。”所谓“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似乎成了被普遍认可的真理。那么如何理解“严师”的内涵呢?  相似文献   

7.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一天,他指着鱼缸中的鱼问我:“妈妈,鱼的嘴怎么一张一张的啊?”我说“它在呼吸空气呢。”孩子又问:“什么是空气呀?”我忽然发现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职,孩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空气。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也难知道,于是我决定马上告诉他。 我对他说:‘妈妈先捏住鼻子,你学妈妈的样子好吗?”孩子点点头。我用一只手捏住了鼻子,孩子的小手也和我一样。我说“咱们一起闭上嘴巴好吗?”孩子学我闭上嘴巴。没多会几孩子就张开嘴笑了。我也放下手,对他说“你每天从鼻子吸进去的就是空…  相似文献   

8.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9.
用金钱、糖果、出去玩来笼络孩子,教孩子用不正当的手段行事,会使他们了解到你会妥协,从而他会学会开始说:“如果我……,你会给我什么?”有时候笼络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马上就会看到结果,并且这比用纪律约束不让他们做某种事容易得多。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你的话会失去作用,你所说的话会变得没有力度。贿赂的另一面是威胁:“不这样做,你会遗憾的。”用贿赂和威胁,孩子将会让你向他们妥协。所以,不要这样做,而应给他们一定的强制性的任务和规则,然后只要不遵守规则,就要坚持后果自负。当然,激励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表扬…  相似文献   

10.
周末,到一位朋友家,恰逢两口子在逗他们那个两、三岁的宝贝男孩玩。朋友见我来了,寒暄了一番后,照例教孩子喊了声“伯伯好!”然后继续和孩子玩起来。他拉着孩子的手,指着孩子妈说:“喊妈妈坏!”孩子照着喊了。又教:“妈妈坏东西!”孩子照着学了。孩子的妈妈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她也把孩子拉到自己跟前教:“爸爸坏!”“爸爸大坏蛋!”孩子一边学骂,两口子一边乐。  相似文献   

11.
百年树人是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但要问百年树人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会说,它是指培养一个人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也有人会说,它是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功在千秋的大事。这样的回答当然不能说错,但还有其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鲁迅《祝福》有,有一句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淘米。”其中,“不半年”,有人说应该讲成“不到半年”才合习惯。其实这是一种合法化的趋简说法,是可以的。而“不到半年”,“没半年(功夫)”等其是其同义句式,类似“不半年”的说法在鲁迅作品中还有。例如:  相似文献   

13.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  相似文献   

14.
见解,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它是人们思索、思考即思维活动的结果。自己的见解,要让他人知道、理解乃至接受,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有人会说,语言表达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口头说说或者笔头写写吗,这谁不会?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生活中并不少见那种有话说不出口、有思想表达不清的人,“茶壶里倒饺子”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不仅如此,即使同一个见解,不同的表达也是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别的。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俗语云:“把戏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可以这么说,孔子所说的“文”,俗语所言的“巧妙…  相似文献   

15.
玄亿 《家庭教育》2009,(6):23-23
杭州一读者来电说:也许孩子从小在“温室”长大的缘故,她的意志力特别薄弱,做事常常三心二意,怕吃苦。比如学东西,总是不能坚持到底,学一段时间以后就不愿意学了,原因是不感兴趣。孩子小的时候我不当回事,觉得长大了就会好的,可现在六年级了,仍旧如此。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邻居家有个读四年级的小学生,酷爱美术,在画画方面很有天分。可是,其母坚决不准孩子画画,非让孩子学弹琴。孩子学不好,母亲又是骂又是打。老师发现后开导这位母亲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位母亲却说:“什么兴趣、爱好,孩子就是‘泥人张’手里的那团泥,大人想捏个啥样就捏个啥样。孩子懂啥?难道家长还会给孩子亏吃?”“孩子是家长手中的一团泥”,正是凭主观意志培养孩子的一些家长的共同想法,也是这些家长教子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孩子是有个性的独立的人,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与熟人、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家通常会比较关心孩子的状况,当问道“孩子在班里怎么样,”,我通常会说:“一般吧。”有人就说:“别谦虚了,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还能一般?一”我的回答并非谦虚,孩子在重点学校也会存在优秀和一般的差异,这与普通学校会产生中等生是一样的。而且我认为“中等”是一种人生常态,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说不上教育”。现代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且是主动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作为班主任,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王金战 《家长》2011,(7):35-36
经常接到一些家长的“恐慌”电话,他们表示一到周末或孩子放假就无比惆怅。一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因为说多了孩子容易逆反,不说又“看不惯”,有的家长甚至直接说:“我一想到孩子要放假了,我就害怕”;二是很多家长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害怕孩子独自出门有危险,所以干脆把孩子关在家里,但又担心孩子总不出门,性格会变得孤僻。  相似文献   

20.
小华一周岁时,才会喊“爸爸”、“妈妈”。有人说,“贵人开口迟”,显然很荒唐;也有人说,“男孩说话天生晚”,好象也没什么科学根据,还有人说:“树大了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说话。”这有些道理,但早些说总比迟些说有益,“会说”不等于“说得好”,语言的发展是孩子接受各方面教育的前提,不能听其自然,而耍注重训练。变“口难开”为“口常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