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5页例2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下文简称“例2”)一位老师在教学这题时,问学生:“这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这题的条件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位老师在分析这题时讲:“《我们爱科学》这本书有98页,去掉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  相似文献   

2.
“尝试教学法”是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倡导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我的做法是:一、运用基本训练的机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探索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具有创造性.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新课开始时的基本训练,进行思维发散的训练.比如教学“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时,进行如下基本训练:1.给定条件,补问题:一本书86页,小红上午看了16页.( )?同学们提出①还剩多少页没有看?②上午看的页数比总页数少多少页?③总页数比上午看的页数多多少页?④下午应看多少页才能把这本书看完?  相似文献   

3.
一天.小兔欣欣去找小兔白白玩,可白白看书看得好专心.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她,欣欣撅着嘴凑到白白的耳朵边问:“白白姐姐,你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啊?还要看很长时间吗?”小兔白白笑着说:“我看了的页数比总页数少60页,没看的页数比总页数少80页,你如果算得出这本书共有多少页,我就陪你玩。”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应用题题意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 ,从而更好地解题呢 ?我们除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两大基本方法外 ,还应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应用题题意的一些策略和技巧。一、把已知条件调调。某些应用题 ,已知条件的叙述不“顺”。这样的题 ,把已知条件调调 ,就容易理解题意。例 夏萍看一本故事书 ,看了两天后还余下 5 4页没有看。已知第一天看了全书页数的 38,第二天看了全书页数的 25 ,问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把题中的已知条件调调 :“夏萍看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  相似文献   

5.
【题目】小明三天内看完一本小说,第一天看的比总页数的1/3多5页,第二天看的比总页数的50%少15页。已知前两天看的页数相等,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6。第二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4,正好是60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完?”课堂上,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同学是这样解的:  相似文献   

7.
一、用对应法解题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对应的方法是建立在分数应用题的“量”与“率”对应基础上的。正确地找出题中的“量”所对应的“分率”是解题的关键。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6页,还剩20页没有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把这本故事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要求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就要求出20 6=26页的对应分率,根据条件可知26页的对应分率是:1-1/4×2=1/2,  相似文献   

8.
计菊仙 《江西教育》2000,(10):44-45
小学生学习应用题首先接触的是一步计算的,由于它的结果可以直接求得,比较简单。接着学习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它的结果就不能直接一步求出了。也就是说不能依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立即求出问题的答案。在解题过程中首先感到困惑的就是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分离”现象。如“小红上午看书8页,下午比上午多看2页。这一天她一共看了多少页?”题目中给出的两个条件“上午看书8页”和“下午比上午多看2页”,只能求出下午看书的页数,而这正是题目中没直接告诉我们的那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才能最后求得问题的解答,但对于这…  相似文献   

9.
[题目]一本书共有120页,已经看了全书的3/4,求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多少?[一般解法]要求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可先分别求出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由“已经看了全书的3/4”可知,已经看了120×3/4=90(页),那么未看的页数是120-90=30(页)。所以,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90:30=3:1。  相似文献   

10.
在这里,我将同学们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容易犯的一些错误,举例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以便同学们引以为戒。例1一本书600页,冬冬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又看了第一天的50%,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错解:600×(1-13-50%)=100(页)。分析: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分清题目中的几分之几所依据的单位“1”。上面解法误把全书页数看作50%的单位“1”。实际上“50%”是以第一天看的页数为单位“1”。订正:600×(1-13-13×50%)=300(页)。例2用一包种子做发芽试验,其中发芽的有80粒,…  相似文献   

11.
第一版1909年,第二版1910年(第112页) (参看中文本《取得政权的道路》,刘磊译,1962年三联书店版,第20页。以下凡[ ]号内的数字均指该书页数。) (第二版序言写于1910年7月1日)。第一版序言,第一行:“探讨一下政治革命的问题”……(引文按第二版,第5页)[第11页]……“整个说来=那本论社会革命小册子的……补充。”(第6页)[第12页]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简便计算"教学片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简便计算的应用。师:(先出示一本书)老师这两天在看这本《数学的奥秘》。这本书一共有234页,我第一天看了66页,第二天看了34页,那么,大家帮我算一算:我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生1:老师,我有办法,把这本书的页数234减去第一天看的页数66,  相似文献   

13.
[病例1]李敏看一本文艺书,第一天看30页,还剩5/8没有看,这本文艺书有多少页? [病症]30÷5/8=48(页)。 [诊断]弄错了已知数量与已知分率的对应关系,误认为“30页”与“百5/8”是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读书迷     
冬冬是个读书迷,他用5天的时间读了一本200页的《趣味数学》书。他第一天读了12页。后来,他越读越爱读,一天比一天读的页数多。第三天读的是第一天、第二天读的页数之和;第四天读的是第二天,第三天读的页数之和;第五天读的是第三天,第四天读的页数之和。同学们,你们知道冬冬第五天读了多少页吗?  相似文献   

15.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经常采用提供“条件”进行“搭配”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发散开来,然后通过归纳、总结进行收敛,引导学生得出解题规律的办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先出示以下条件: “李小红看一本故事书,①第一天看了16页;②第二天看了20页;③还剩下44页没有看。”要求学生根据第①~③个条件,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计算出来的结果,教师继续接上面的条件板书:“④前两天共看36页;⑤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4页(或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4页);⑥剩下的比第一天看的多28页;⑦剩下的比第二天看的多24页;⑧这本书共有80页;……”这是第一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有些应用题,按题目的条件顺序去思索探求解答方法比较困难,有时,还会出现繁杂的运算。如果能逆向推理,将题目的条件顺序颠倒过来去思考,解答起来往往会方便许多。 例1.王老师上街买书,第一次用去所带钱的一半,并从银行取出36.80元;第二次用去身边所有钱的一半还多12.70元,此时,还剩下30元。王老师原来有钱多少元? 【思路】第二次买书前王老师身边有钱:(30+12.70)×2=85.40(元);第一次买书前王老师身边有钱:(85.40-36.80)×2=97.20(元)。 解:[(30+12.7)×2-36.8]×2=97.20(元) 答:王老师原来有钱97.20元。 2.小明看一本科技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2还多2页,第二天看了余下的1/2还少1页,剩下20页没有看完。问小明第一天看书多少页? 【思路】根据已知条件,利用“逆推法”倒着  相似文献   

17.
三、分率混淆所谓分率混淆是指在计算时没有统一标准量,即把对应不同单位“1”的分率混为一谈,直接进行了计算。例5.小东看一本120页的数学童话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第二天看了剩下的1/5,还有多少页没看?[病症]120×(1-1/8-1/5)=81(页)[诊断]分析题意可知,题中出现的两个分率1/8和1/5,它们对应的单位“1”不同。由已知条件“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第二  相似文献   

18.
<正>今天,我们利用线段图来学习用减法计算应用题。【例1】小玲第一天看了35页故事书,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8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分析与解】这是一道典型的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求第二天看了多少页,就是求比35少8的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用线段图表示为: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并运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时机,如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出现之时,学生创造力受阻之时,学生创造力高涨之时等等。我在一节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中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补充问题并列式:一本书有 200页,第一天看了它的,第二天看了它的,—— ?”学生 A补充:“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学生 B补充:“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此时,学生 C迫不及待地补充:“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 (+ )。”学生 D抢着补充:“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 (- )。”  我又激励:谁…  相似文献   

20.
应用题的结构是指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既有着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联系。紧扣其结构训练,有利于克服单例教学的弊端,使学生通过少量的例题,学会解决两步应用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并题训练即将两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合并成一道两步应用题。如:“一本故事书95页。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2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可以先出示两道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1.一本故事书,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2.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