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伐檀》首章开头云,“坎坎伐檀兮”,并未指明伐檀作什么用。第二章云,“坎坎伐辐兮”;第三章云,“坎坎伐轮兮”。朱熹注:“伐辐,伐木以为辐也。”伐轮,伐木以为轮也。”余冠英先生注:“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下章伐轮仿此。”他们都注意到了“伐辐”“伐轮”要承上章“伐檀”才讲得通,单看“伐辐”“伐轮”是不好理解的;因为不能说是砍伐车辆、车轮本身,其词意显然和“伐檀”不类。原来  相似文献   

2.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3.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4.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5.
我们欣赏古诗时,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特殊的押韵方式,通常在偶句倒数第二字处押韵,并在此字之后,又缀上一个语气助词“兮”,目的在于稍微延长一个音节。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  相似文献   

6.
《魏风·伐檀》一诗,写了三种人:“坎坎伐檀”的伐木人,“不稼不穑”的“尔”,“不素餐”的“君子”。对前两者看法比较一致,对于“君子”到底指什么人,则争论较大。有的说指靠剥削生活的统治者,即诗中的“尔”;有的说是“有才德的”孔子一类贤者仁人。我则认为,它指伐木者比较恰当。 说“君子”是指诗中那个剥削者“尔”的,其主要根据大概是“君子”一词在古代多用于统治阶级。这是实际情况,但却又不能因此概尽一切。以《伐檀》所出的《诗经·国风》为例,里面提到“君子”的凡二十一首,至少有三分之二不是明显的指诸侯大夫、王公贵族。“雄雉于飞,上下其羽。展也君子,实劳我心。”(《雄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  相似文献   

7.
肖科 《语文知识》2000,(2):8-10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歌谣名为《诗经·伐檀》,多年稳居高中语文第五册,被莘莘学子吟诵不止。其韵脚不难发现,是“檀、干、涟、廛、貆、餐”。可是对于韵脚后皆加一“兮”字这一点,人们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考究一番会发  相似文献   

8.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183;魏风&;#183;伐檀》中的诗句。描写的是春秋时期黄河上游人们劳动的场景。那时的黄河流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随着人们对黄河流域的开发,资源与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这样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9.
一、填空。 1.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_初年到_中叶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别编为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第一篇,也就是《国风》中的第一篇诗歌是_。从内容上分析,这是古代的一首__歌,歌咏__和 3.《伐檀》是一首伐木奴隶之歌。它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愤怒地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行,表现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 4.《伐檀》这首诗,从结构上分析,三段的字句都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少数词语。例如“坎坎伐檀兮”一句,只是在后两段中,把“檀”字分别换为“辐”和“轮”,这种表现形式称为___。在同一段里,相连…  相似文献   

10.
由此及彼,由A生B,“及”是迁 移,“生”是创新。 《诗经》中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这种创造,如《伐檀》就运用了托物起兴、迁移转化的手法。 《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它描写了伐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运用“赋”(铺陈其事)和“兴”的手法,发出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责问和辛辣的讽刺,抒发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怒与不平。全诗共三章,每章九句,分为三层。其思路为: 一二句,描写劳动场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于兮。(写被剥削者) 第三句,描写河水形态:河水清且涟猗。(用起兴手法) 四至…  相似文献   

11.
《伐檀》作为《诗经》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教材,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因为这首诗反映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被剥削者的反抗思想。本文对《伐檀》诗的主题思想没有新解,但对作为教材的《伐檀》一诗在教学方面有两点疑惑需要辨析,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一是句读方面。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五册(1995年11月第2版,1998年4月第3次印刷),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中《语文读本》第三册(2000年12月第2版)对《伐檀》诗首三名的句读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首三句读为二句话,“河水”句单独读为一句话。全诗共三章,后二章前三句的句读相同。经查,汉郑玄《毛诗传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姚际恒《诗经通记》、方玉润  相似文献   

12.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的真实已被蒙上了一道迷障。所以历来对它的某些解释常有曲解之处,象《魏风·伐檀》中的“辐”与“轮”便是一例。然而我们还不得不打破旧解的桎梏,使它的面目更清晰些。“辐,车轮中直木。此指伐檀木为车辐.”“轮,车轮。此指伐檀木为轮。”以上的解释正确吗?我以为是错误的。《伐檀》是讽刺贵族们的伐木者的诗。细读此诗,我们仿佛听到了雨点般丁丁咚咚的伐木声,亦隐约看到了来往如梭的人群——劳动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一群劳动者不停工作,并将伐下的树木“寘之河之干”、“寘之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中"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这四句的解释有多种说法,尤其是其中的四个"我"字的含义更是难以辨析。本文从训诂的角度来说明这四个"我"字应该是实词,释为"为我……"会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誑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1848年《诗的原理》)其意是说音乐美乃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这里且不谈“韵律”,只说说“如闻其声”的摹声修辞手法。我国古代《诗经》很讲究音乐美,大量运用叠字摹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关关雎鸠”,“喓喓草虫”,“鸟鸣嘤嘤”,“鹿呜呦呦”,“伐木丁丁”,“坎坎伐(?)”……。《郑风·风雨》最有趣,描写一位女子在风雨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7.
《伐檀》《伐檀》是一首描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战斗诗篇.1、疑难词、句举要。①置之河之干兮:第一个“之”,代词,指“檀”。“之”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第二个“之”字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句的意思是:把砍倒的檀树放到河的岸边儿.  相似文献   

18.
《伐檀》主题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檀》选自《诗经·国风·魏风》,是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传统篇目。关于它的主题,高中语文教材的解释是:“《伐檀》是古代伐木的奴隶们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写了伐木者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高中第五册51页,人教社96年版)这种解释,代表了对该诗思想意义的一般性理解,如金启华《诗经全释》:“(《伐檀》)讽刺官吏的不劳而获,剥削自肥。”(江苏古籍出版社91年版237页)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篇(《伐檀》)重点实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上编第一册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89年版)总其渊源,所有这些解释,均源自汉毛亨《毛诗序》所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不仅有爱国思乡的情怀,不仅有美好爱情的歌颂,不仅有亲情友情的赞叹,还有那一曲曲劳动的赞歌,描绘了劳动的艰辛,讴歌了劳动之美,读来让我们感叹不已。中国最早的诗歌产生于民间,有很多诗歌本身就是民间的劳动号子。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的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伐檀》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是一首描绘魏国伐  相似文献   

20.
<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出自《诗经·魏风·伐檀》。“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教育要有庄稼人的稼穑精神,唯有勤力稼穑,方能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