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马建华 《钓鱼》2005,(19):33-34
《钓鱼》杂志2005年第10期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调灵敏和钓灵敏是两码事》的文章,其本意是就《钓鱼》2005年第2期《调灵调钝是基础》一文.同河北建国先生共同探讨调灵调钝和钓灵钓钝的有关认识。本人拜读了上述两篇文章.为了全面的把握两人争论的焦点.又进一步拜读了柳先生在《钓鱼》2004午17期上发表的《推倒灵与钝的围城》一文.进而也有了一些认识,很多看法同柳先生的见解不同.斗胆说出来请柳先生斧正。  相似文献   

2.
柳树仁 《钓鱼》2004,(17):32-33
《悬坠钓颠覆钓鱼》文中说到悬坠钓推倒了“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的围城,十分中肯。经过长期的实践,钓手们摆脱了“台钓”的理论框框的束缚,推倒围城,轻装前进。但是,至今仍有人对调灵调钝之说坚持已见,大多数人虽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抛弃了“调灵调钝”之类的程式但认识上未必很清醒。这里我扼要地谈谈个人浅见,愿和大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3.
柳树仁 《钓鱼》2006,(14):25-26
《钓鱼》第4、5期马建华先生的《续谈调灵调钝》,提出再同我讨论,读罢很不理解。不是不理解马先生的文意,而是不理解马先生为何还是不明白什么是调灵调钝,为何要用自己想出来的调灵调钝去代替十几年前就在讨论的浮标的调灵调钝。我在《再谈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一文的开头,专门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钓鱼》2006,(4):23-24
读了《钓鱼》2005年第22期上柳树论的对象,混淆有钓目和无钓目,混淆调细等)、标脚材质和形状(竹脚、碳脚、钢脚仁先生写的《再谈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灵调钝和钓灵钓钝。以及脚的长短粗细)已经决定了的,是浮一文之后,我还是继续用我对调灵调钝的那么,让我谈谈我对柳先生总结的关标的个体属性,是可以善加利用而不可以认识这一话题请教柳先生。于调灵调钝之争的三个特点中的不解之通过调标进行改变的,我们调整调目所能处:①二十多年来大家争论的调灵调钝到调整的只是整个钓组的灵钝,而浮标作为一、究竟什么是调灵调钝底指的是浮标个体还是整个…  相似文献   

5.
华朝熙 《钓鱼》2004,(17):17-17
浙江任志新先生在本刊第3、4期上,提出悬坠钓如何吸取传统钓中的长处来改进钓组,颇受启发。本文就传统钓中如何吸取悬坠钓法的一些理念,对传统钓组怎样调灵与调钝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柳树仁 《钓鱼》2005,(10):22-22
针对《钓鱼》杂志2004年第17期拙文《推倒灵与钝的围城——需要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建国先生写了《调灵调钝是基础》(见《钓鱼》杂志2005年第2期),提出很多问题同我商榷。为了深入探讨钓技,共同提高认识,我直抒已见,算是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7.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8.
马建华 《钓鱼》2006,(5):25-27
三、我对调高灵还是调低灵的认识我在拙文中曾经恳请柳先生今后多介绍一些调整钓组灵钝状态的好方法以及何时该灵何时该钝的适当时机,以便于使我本人及钓友们得到更多的受益。恐怕这种冒昧的请求使柳先生产生了误会,以至于认为我的辩风辩德有问题。作为回应,柳先生建议我不要打擦边球,去直接面对调灵调钝,分析“浮标往上越调越灵”与“往下越调越灵”有什么道理,说心里话,这个话题我真的不想重复,因为我曾经在拙文《悬坠钓新解》上对此有一些浅见,如果再重复,一来没有更新的见解,所谓黔驴技穷,再者我们当地有句土话是:好话重三遍,狗都不爱听…  相似文献   

9.
衣善新 《垂钓》2005,5(8):6-8
悬坠钓法对钓组的灵敏度有这样的结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钓组可以实现“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灵钓灵、调钝钓钝”……这些基本理论让许多钓友困惑不解,钓鱼专家的解释更是高深莫测。我与一些钓友一样,也一直为这个理论所困惑。  相似文献   

10.
尚立和 《钓鱼》2009,(11):24-25
《钓鱼》09年第三期始发表的四川张铨先生《从力学角度看钓组灵与钝》(以下简称《角度》)的系列文章,是又一篇否定盲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建国 《钓鱼》2005,(2):18-19
《钓鱼》2004第17期钓技争鸣版块中发表了四川柳树仁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推倒灵与钝的围城》。本人拜读后,对柳先生试图摆脱“台钓”的理论框框束缚,推倒围城,为鱼漂的调整找到条更加方便的捷径的本意表示赞赏,但对柳先生否定调目灵与钝作用的理论顿有异议,本人试图从柳先生的文章中(以下简称柳文)找出几点不解之处请教柳先生,另外谈点本人对调目的认识以求柳先生给予点评。  相似文献   

12.
灵钝之我见     
张铨 《钓鱼》2006,(19):20-21
一、细析什么是过去讨论的调灵调钝讨论的焦点,还是什么是调灵调钝。马先生针对我归纳的三点特征,一一驳斥,但一点儿也未触及实质问题,一点儿也不能改变调灵调钝的内涵。⑴调灵调钝原本指的是浮标。浮标是钓组的一个元件,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和钓组一起体现灵钝。但是,它也有独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钓鱼》2001年第四期刊载了程宁先生的《试论竞技钓鲫法》一文(以下简称《试论》),专题讨论了浮漂的“调灵与调钝”。作者通过分析试验否定了《台钓揭秘》一书的观点,并且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论,本人拜读之后认为程先生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名川 《垂钓》2006,6(5):30-31
经常有钓友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手竿垂钓,到底是钓灵好还是钓钝好?有钓友说应钓灵,有钓友说应钓钝,他们还拿出各自垂钓中的实例来阐明其观点。可我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钓灵、钓钝都好。因为鱼情受季节、天气、水温等因素影响不断在变,所以钓灵、钓钝不可妄自断言。不能因为某次钓灵、钓钝的成功,就坚持说钓灵好或是钓钝好,那样只能使你走进灵、钝的误区——鱼情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造成缺少应变思路及方法的局面,最终导致失败。所以我们应及时顺应鱼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不灵不钝     
张炎冰 《钓鱼》2009,(11):9-9
“台钓”把浮标调得高称为灵,调得低称为钝,又参照调目把钓目比调目高称为钝,比调目低称为灵。灵和钝,调和钓正好相反。20年前,“台钓”渡海而来就是这么解释的,虽然后来有人想把它简单易懂一点,可是约定俗成了改不过来。  相似文献   

16.
杨奇 《钓鱼》2006,(3):13-14
最近钓鱼时,经常有钓友向我表示疑问——为什么浮标没有动作?每一竿下去都感觉浮标似乎在动,可是却没有明显的入口动作?我问他调几钓几,他说:刚才调4钓2,现在钓1目还是没有动作。我让他向上推5厘米,改钓4目半试试,结果下扽、下挫、回标的动作全有了,中鱼率也大幅度提高。他问我:“没动作不是要钓灵吗,为什么钓钝了反倒有动作了?”曾有不少钓友和我说起这个问题。我把平时总结的一些经验和见解对他们进行了讲述。灵钝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常见的说法是调高为灵调低为钝;程宁大师的理论则是调低为灵调高为钝。我认为把这两种说法分别用到夏天…  相似文献   

17.
程宁 《钓鱼》2004,(2):27-27
最近不少观看了《浮标篇》的观众问我:“究竟钓灵好、还是钓钝好”。  相似文献   

18.
程宁 《钓鱼》2003,(23)
很多钓友在观看了我主讲的《浮标篇》VC D光盘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我归纳了一下,除分别答复的之外,凡具有普遍性的提问,我将借《钓鱼》杂志一角,陆续为钓友答复,如有不同观点,敬请指教。本期话题“灵钓大、钝钓小”首先说明一下:我个人对浮标调灵调钝的观点是“浮标的视标调的露出水面越高越钝,调的露出水面越低越灵”(这个观点在以后的文章中会作专门的解释)。您不一定要认同我的观点,但是,在看以下内容时一定要按这个思路去看,否则的话会越看越糊涂。《浮标篇》中我有这样一段话:“浮标带饵调平水比较适合于钓大鱼,空钩调平水适合钓小鱼…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钓鱼》半月刊2003年第10期江西罗致雄先生的《浮标之本》一文之后,我对罗致雄先生文章中的观点有些意见,现在我提出来与广大钓友探讨。文中称“何况垂钓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性娱乐活动,毕竟不是搞科研,不必过于认真。”及“没有必要在钓灵钓钝钓目上滔滔不绝,纸上谈兵大做文章。事实证明浮标在水里就像天空的云朵由不得你也不得它……”首先我认为垂钓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日益明显的分为两种:休闲垂钓和竞技垂钓。尽管垂钓不是纯粹的科研,但必须要认真的去对待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自然水域休闲钓,水情、鱼情都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