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与传统的关系;第二部分涉及“后儒学价值”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东亚现代性”中所起的作用;第三部分论述儒家传统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在后现代状态下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探讨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儒学传统的重建与宗教原教旨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服饰作为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一个社会的密码。以年鉴学派为主的一批史学家首先将物质文化与社会行为联系起来考察,将日常生活纳入历史范畴,为我们探讨服饰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内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中国历史上通过服饰规则实现的社会控制,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时尚引领的消费革命,以及文化消费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关系,都通过服饰变化这个多棱镜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3.
就笔者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来看,当代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他们对中国某些特定的文化器物(艺术藏品)与实践(气功、中医、风水等)的喜爱上。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围绕着所谓的“传统”而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片面化和简约化的做法,逐渐地将中国文化置入一个狭窄的范畴,使之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文化底版。  相似文献   

4.
儒学对东亚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儒学本身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学者讨论的热点.当代新儒家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立场上,力论儒学的价值及其复兴的希望,无疑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注入了生机.但问题在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力感,以及儒学与近代历史的纠葛,仍然是困扰着学术界的根本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点文化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审丑异化现象,极大地冲击着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文化心态风险。新媒体网络传播中以“丑”为“美”的价值观,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把“审丑”作为针砭的对象——通过对丑陋的批判和评价,来弘扬审美和“正能量”。继而审美的混乱与扭曲,为青年审丑异化提供了滋长土壤。该研究主要以网络“热梗”“走红”“出圈”等现象为例,对此种文化“狂欢”的成因、危害与消解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审丑”缘起于网络亚文化形塑下的青年狂欢。针对层出不穷的审丑异化乱象,政府主导下的媒介管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净化网络环境,更要防范与化解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文化心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数字化生存与新新儒学的未来、儒家思想与互联网全球治理三个方面,对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成中英进行了学术访谈。成中英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都要善于回答现实问题,二者倘能相互引申,必能激发出蓬勃的民主生命力、社会凝聚力和创新精神;互联网应该是“互信网”;互联网的“善治”模式,就是大同、协和的治理模式。要把儒家的框架运用于互联网管理,需要明确互联网治理的目标、计划、决策、领导、推动者、生产者、受众等的角色。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蕴含着个人、社群和国家几个不同的层次;网络管理也要“尊五美、屏四恶”,做到仁、义、礼、智、信、诚。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既依附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它给企业以精神物质动力,引导鼓励人们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原理解释文化现象,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企业文化亦是如此。2008年512大地震从废墟上诞生了东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公交战线学习东汽精神,大力宣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东汽精神的产生,首先是以文化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重建儒学,是当代学术界传达出的一个新的声音,而这种重建首先遇到的便是其与多元文化如何相处的问题。本文以宋初佛儒关系之交涉为题,考察了其时二教争端的历史事实,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历史上儒家呈显出的排他与偏狭的倾向,及同时出现的儒家温和改革的主张,以便更好地接受历史的经验,使儒学能以积极与更有意义的方式参予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各种对话。  相似文献   

11.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第一,从范畴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的内容,而企业文化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优良传统。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企业文化源于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它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静妮 《职业圈》2012,(26):140-140
现代社会.文化自觉已渐渐渗透进社会的角角落落,近几年来,煤炭企业的异军突起。一方面在于市场经济的好转,一方面则在于文化的熏陶,一个煤矿“企业”有没有“文化”便是其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煤窑”的最大区别。现代煤矿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的较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煤矿企业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须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成为煤矿企业向纵深发展的必备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王船山不仅是儒学思想家 ,也应当被视为宋代以来道学运动中人 ,只是他的思想形态属于道学中张载的一派 ,并与朱子有着复杂的继承关系。同时 ,船山又代表了不同于明代理学而代表了清代儒学新的学术思想的观点。在总体上 ,船山的思想方向和反思活动 ,是以“文化的反省”与“正统的重建”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华 《职业圈》2013,(12):124-125
一、关于企业精神企业精神 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它与企业物质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构成企业文化的三大要素。企业精神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和核心的地位,它是企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整体主义思路由来已久,至现代新儒学而达其高峰。通过对传统儒学整体观的阐发及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新儒学建立了一套能够融合现代意识的新的整体主义论说构架。本文认真地探索了这种整体论话语建立的逻辑基础,并指出其向实践层面上演绎可能导致的一些偏差,尤其在全球多元对话的今天已经面临的严重危机。因此而以为儒学发展的下一思路应当是从对整体主义/本体论的舍弃入手,并借此而从新儒学中步出,趋向一更富包容性与广泛现实品格的当代后儒学。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1,(2):179-179
李曦在《东岳论》2010年9月第9期撰文指出,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是雷蒙·威廉斯为开展“文化研究”而从英国传统思想资源库中提炼出来的理论根据。这个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共通之处,因而成为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个观念对大众文化合法性的肯定还促成了当代西方思想学术界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7.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于2016年7月3日至30日在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本期共有学员21名,12人来自国内,九名为外国学员。  相似文献   

18.
数字游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兴重要载体。我国数字游戏对外传播的现状特征包括:政府投入相对小、经济效益相对大;抢占主流市场、配合国家战略;运营相对强大而其他产业链环节相对薄弱。“游戏出海”的路径包括产品出海、文化出海、投资出海、电竞出海。未来的发展应更好地处理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市场与计划、实践与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心魂”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演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潜移默化地体现在诸多方面。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不断培育发展中国化的企业文化,建立中国化的企业道德价值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那”文化圈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其中广西左右江和邕江流域的“那”文化气息最为浓厚,但现面临着“那”文化体系弱化的困境。该文对“那”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探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那”特征,并为保护广西少数民族的“那”文化体系寻求出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那”文化特征,各少数民族地区谋生方式的转变是“那”文化体系弱化的主要原因,需要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做出改变,进而寻求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那”文化体系,才能让“那”文化体系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