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哭是生命的第一个声音,是婴幼儿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方式,是孩子的语言。父母敏锐而细致地捕捉孩子哭声所表达的意思,给予适当的反应,有利于亲密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0岁~1岁哭多是由于生理的不适从呱呱坠地开始,哭就成了宝宝表达需要和不愉快的重要手段。饿、冷、热、尿、便、困、怕、感染、疼痛都会引起宝宝的啼哭。那孩子的哭声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是闹情绪还是生病了?这个问题常常使一些年轻的父母困惑。其实宝宝的啼哭有不同的模式,可以用它来帮助父母辨别宝宝啼哭的原因。“宝宝饿了”、“宝宝渴了”———宝宝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参考》2008,(10):25-25
在生活中,成人经常不注意小儿的心理卫生。在幼儿园里或在家庭,教师或父母的情绪常常直接影响幼儿。母亲不喜欢的,孩子也不喜欢,母亲害怕的,孩子也不敢接触。母亲不吃肉,便在孩子吃饭用餐时说:“我一吃肉就恶心广说着还皱眉头,这种语调及表情给孩子暗示。一些孩子偏食往往也由成人的不当语言所引起。  相似文献   

3.
啼哭,是宝宝独特的语言,宝宝用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和妈妈进行“交流”;啼哭,是宝宝独特的运动,宝宝用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自己的生长发育;啼哭,还是宝宝闹病的信号,宝宝用以告诉妈妈,他这里或那里不舒服。对宝宝的啼哭,既不能听而不闻,也不能一哭就抱。躯体因素引起的啼哭:①平坦而断断续续的哭声,有时伴有小嘴寻找奶头的动作,常常是在告诉你:“妈妈,我饿了。”②情绪烦躁显得有些不耐烦的哭声,是宝宝告诉你:“妈妈,我尿湿了。”③爆发性高而尖的哭声,往往是说:“妈妈,我痛啊。”这种疼痛常因突发…  相似文献   

4.
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所以,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就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让它宣泄出来。但是我们发现,每当孩子身不由己地发泄内心的紧张(如因心里难受而哭泣或发脾气)时,往往会遭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堵截”———或是训斥,或是羞辱,甚至是打骂。其实,成人的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这样的“堵截”虽使孩子暂时压抑了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让它表现出来(当哭不敢哭,当怒不敢怒),但是长期这样压抑下去,会使孩子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健…  相似文献   

5.
小孩常常会利用父母的弱点来攻击,从心里学的观点看来,还运用得非常巧妙呢!其中有一项叫做“哭的战略”尤其令人头痛。有的父母的似乎特别怕孩子哭,而孩子也特别运用这个技巧,因为他知道,只要一哭以后,很多事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据我的观察,这些父母之所以会怕孩子哭闹,是因为心疼孩子受苦。但是事实上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就算孩子受到什么痛苦或折磨,他们也未必会用哭泣来表示他们的情绪。譬如我们想想一个孩子在路上跌倒的情景吧!小孩因为身体的行动不太灵活,在平地上也会跌倒,但是这种连  相似文献   

6.
闲情从小就被灌输“好孩子不哭”的理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闲情一直认为:“哭”是必须改正的错误行为。当闲情拥有一个爱在妈妈面前哭泣的宝贝儿子时,就怀疑自己在教育上出了什么问题。为此,闲情颇为苦恼。有一天,有个妈妈说看过一本名叫《倾听孩子》的书,书上介绍说:“能得到父母倾听的孩子会常常哭泣和发脾气,这些都属于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闲情对于这个说法颇为迷惑,于是就在网上向各位妈妈请教。  相似文献   

7.
每到开学之初,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哭着、喊着、叫着,甚至满地乱滚,孩子的父母在百般抚慰无效后,带着同情、不舍、困惑、沮丧甚至是愤怒等各种情绪,备感无奈地离开了幼儿园、离开孩子。孩子在父母离开后,情绪更加无法稳定下来,更加惶恐不安,哭着闹着到处找妈妈、爸爸,好不容易经过教师耐心地抚慰不再哭了,可一看至Ⅱ爸爸妈妈,眼泪马上就又流了下来,这时他会急忙上前紧紧地拉着父母的手或衣襟不放,害怕再次被抛弃。  相似文献   

8.
当孩子哭着闹着说"我不想输"时,父母在接纳孩子情绪之外,更要引导孩子接纳这种独特的经历,既为了积累经验,也为了将来用更有效、更智慧的方法去规避失误。  相似文献   

9.
小班幼儿周一特别爱哭 ,老师常常哄他们 :“别哭 ,别哭 ,你爸妈会早点来接你……”有的老师哄烦了 ,于脆来硬的 ,但他们依然哭个不停 ,甚至哭声越来越大。回忆我们小时候 ,有时离开父母 ,环境又不熟悉 ,也掉过眼泪或大叫两声 ,这是一种必要的缓解。既然哭是一种缓解 ,我们为什么却要求孩子们强忍住不哭呢?所以我值班时 ,孩子想哭 ,我总是抱一抱他们 ,说 :“老师抱抱 ,想哭你就哭吧……”随着孩子情绪的发泄及注意力的转移 ,哭声就会渐渐停止 ,有的孩子还会因奇怪你让他哭而马上中止哭声。大家不妨试试这个办法不要让孩子强忍眼泪@赵俊玲…  相似文献   

10.
1、爱心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一个9个月的婴儿在看到另一个婴儿啼哭时也会触景生情,毫不吝啬地落下眼泪,这是爱心最简单、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不加以培养,这种好的品质就会丢失。所以。当孩子惹其他小朋友不开心了,父母就要问:今天你怎么惹小朋友  相似文献   

11.
细辨哭声     
凡是孩子都会哭,但原因不同,哭相也各不相同: 干嚎 这种哭往往只有声音,没有眼泪,哭哭停停,较为勉强。这种哭是孩子“战术性”的哭。孩子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并会从父母及旁人的口气中很快判断大人的态度。一旦大人屈服,自己的目的达到,他以后会变本加厉地不断用哭来缠人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对待孩子这种哭最好的方法就是别理他。  相似文献   

12.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数落他们的儿子:"哭什么哭,女孩才总是哭哭啼啼的呢!""有什么好哭的,像个女孩子一样!"…… 因为是男孩,他们被剥夺了哭泣的权力;因为是男孩,他们必须坚强;因为是男孩,他们的情绪往往被家长忽视.对于男孩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发泄不出来.情绪不能正常发泄时,人便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有儿童心理学家说:"在孩提时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郁."  相似文献   

13.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4.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客人面前懂礼貌,守规矩,并能得到客人的称赞。但往往很多事情常常把父母弄得很尴尬:如在饭桌上,孩子突然伸手端过对面的那盘红烧肉,旁若无人地大吃起来;当父母与客人谈话时,孩子不断地插嘴,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当与客人道别时,孩子却怎么也不走,甚至大哭大闹……这些有失体面的举止,均是孩子不礼貌的表现,往往使父母十分恼火,冲动时还会打骂孩子。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孩子大哭时,成人突然来一声吆喝:“快闭嘴!”以此来止住孩子的哭声。这种强行止哭的办法对于那些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来说影响还不太大,可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后果就严重了。性格内向的孩子本来就胆小,一听到成人严厉的呵斥声,早已吓得不敢哭出声来,严重的还因此憋得嘴唇都发紫。我觉得碰到这种情形,成人还是让孩子哭出来好。这是因为:从心理上讲,这种强行止哭的办法是属于压力即惩罚教育。压力和惩罚可能暂时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人们往往不愿、或不习惯把自己内心的意思直接说出来,常常是含蓄的委婉的转个弯儿说出来。还有一些话,甚至不是用语言“说”出来,而是用眼睛、脸部表情、身体动作“做”出来。即使做子女的(特别是较大的孩子或内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也常常如此。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能够倾听子女“说”了什么,尤  相似文献   

17.
立行 《家长》2011,(11):33-34
很多父母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公交车上或商场等公共场所,连哭带闹地提出一些要求。父母本来不想满足他,但如果孩子不停地哭闹,会吸引周围人的目光,而父母又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呵斥、管教孩子,结果往往不得不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相似文献   

18.
是生命就有成长过程,这本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当我们面对自己所疼爱的孩子时,却常常忘记这一点。面对在路上不小心跌倒的孩子,父母往往会立即做出不同的反应———A.(妈妈)急忙去拉起孩子,并询问跌疼没有。B.(爸爸)向孩子踢去一脚,并责问为什么走路不看路。C.(妈妈或爸爸)看到了一个教育机会,向孩子示意勇敢地自己爬起来。上述父母不同的表现,无疑都会取得教育效果,但对小孩子的成长而言,C父母的教育智慧不言而喻,因为同样是疼爱,但他们爱得更理智,懂得孩子跌倒爬起来就是一个大进步。成年人面对孩子,往往忘记了自…  相似文献   

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古训。当别人的要求与自己的心愿相违时,人们常常想起这句古训,并以此为由推托或拒绝别人的要求。但是,许多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孩子时,却常常忘记这句古训,往往把一些自己小时候没做过或没做成的事强加给孩子做。孩子刚牙牙学语,父母便要他念儿歌背唐诗;孩子刚完成蹒跚学步,父母便要他学跳舞弹钢琴;孩子刚会看图说话,父母便要他练书法画国画甚至演算小学的加减法。父母们当然是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真是难为了孩子。将心比心,父母们不妨自己试试看。就拿背唐诗来说吧。经典的唐诗有三百首,如果父母们陪着孩子一起背,即使只背一百首简单一点的唐诗,父母自己能否坚持把这一百首唐诗全背出来?即使背出来又能否真正理解诗中的含义?说实在话,要背一百首唐诗是很难很难的事!恐怕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一定人人能做到吧!拿成人自己也  相似文献   

20.
刘兴华 《山东教育》2005,(18):52-52
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暴露出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或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自我控制能力差,攻击性行为多。在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如父母没有给买想要的玩具,饭菜不合口和小伙伴产生冲突等等.幼儿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对此,有的家长常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强行制止,有的则一味迁就.无原则不计后果地忍让,满足……这样做的后果.要么是孩子不哭不闹,却养成了孤僻、封闭性格;要么是孩子我行我素,走上了自我膨胀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