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送交谈是家园有效沟通的一种重要形式。早晨家长送幼儿入园时,教师和家长都比较匆忙,一般没时间进行长谈,所以接送交谈一般在下午家长接幼儿时进行。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发现接送交谈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 ,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近几年来 ,我们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做好新生入园前的谈话工作。新生入园前 ,我们邀请家长多带幼儿到幼儿园来玩。一方面让幼儿熟悉即将生活的新环境 ,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了解教师。幼儿进班后 ,教师以亲切的态度同幼儿一起谈话 ,一起游戏 ,同时借机跟家长交谈 ,详细询问幼儿在家情况、幼儿的家庭环境 ,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当家长看到幼儿园为幼儿安排了整齐舒适的环境 ,准备了各种玩具 ,特别是看到园里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家教》2020,(1):37-37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她的女儿是我班里刚转学过来没多久的孩子。这位家长说,她的女儿比较内向,怕她不愿意跟老师、同学多交流,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她的学习。我告诉家长我会留意孩子的情况,如果有什么问题会随时跟家长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4.
家访,是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进一步了解幼儿的一种活动。它能使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更全面、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幼儿;它是教师与家长、幼儿面对面的口头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它是教师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进行的,能使家长感受到教师真心的付出、真切的关爱,有利于引起家长心灵的共鸣。有效的家访能够激发家长、教师、幼儿三者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家园关系更为融洽,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产生“1+1>2”的强大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5.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焦急地跟我们诉说,她的女儿讲脏话了,而且愈批评,她愈厉害,这位母亲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事实上,幼儿讲脏话主要是出于好奇和模仿,只要及时引导,是不难纠正的。幼儿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模仿和尝试的动机,而且,学龄前是幼儿掌握词汇和发展语言的关键期,当幼儿开始听到别人讲脏话时,并不明白其中的具体意义,只是觉得挺新鲜的,进而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尝试着模仿。如果家长及时发  相似文献   

6.
以往在与家长的合作交流中,“早送晚接”一直是我们珍惜、利用的良好机会,而家访的作用却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近来,几次成功的家访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了适时、恰当的家访对家园共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家访是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的桥梁教师家访时,通过与家长、孩子亲切交谈,可以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从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幼儿因材施教,促成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我班有个叫凡凡的小朋友,是个聪明可爱的女孩,但是胆小、不合群,平时很少有笑容,有人与她接近她总是怯…  相似文献   

7.
<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的工作重点。幼儿刚升入大班时,班级教师便和小学教师、家长以及幼儿都进行过一些交谈,充分了解他们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我们发现幼儿对于成为小学生这件事更多是期待而非恐惧,真正表达担忧的是家长朋友,尤其是在读写与算术两个方面。通过对标小学一年级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形式,我们发现在识字和写字方面,小学的要求相比于幼儿园高出不少。加之受疫情影响,幼儿一直未能回到学校,在家中度过了“超长假期”。在晨谈的过程中,很多幼儿都说,假期中学到的新本领就是认识了很多汉字。幼儿不再满足于听教师讲故事,而是希望可以自己看绘本。  相似文献   

8.
楼道里,有个看书的女孩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子弟学校郭海滨一天,我在与一位前来咨询的家长交谈中,偶然得知这样一件事:这位家长的对门邻居有个十来岁的女孩,不知何故,每天晚上她都要立在楼道里看书。邻居问她何不坐在家里学习,她只是以一句“呆在家里爱犯困”来搪塞,...  相似文献   

9.
决不会有一位教师希望她所教养的幼儿胆怯腼腆,自私自利;更不会有一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粗鲁无礼,缺乏自信。所有的教师都希望幼儿身心愉快,聪明活泼;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无忧无虑,充满信心。但如何使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却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爱孩子,会爱孩子。爱孩子的方法之一,是家长与幼儿园及幼儿教师配合默契,达成共识,这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许多家长都指出,把幼儿教育等同于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严重的误  相似文献   

10.
班里很多幼儿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和时间的限制,平时没时间接送孩子,更谈不上与教师当面交谈与沟通,但这些家长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发展,很想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希望与幼儿园合作,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知不觉又到了离园时间,家长们纷纷向教师询问孩子在园的情况。这时,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位家长跟教师交流时的情况:面对家长的询问,教师一上来就是对孩子一顿批评,在她眼里孩子没有优点,缺点却有一大堆。这位家长听得面红耳赤,几乎喘不过气来。双方的关系也因此弄得很僵。对此,我感触很深:教师与家长、孩子之间很需要沟通,而真诚对话是最好的沟通桥梁之一。然而,为什么有的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让家长接受意见,而有的教师苦口婆心家长却不领情?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是否把话说到了家长的心坎里。教师和家长如何在开心、舒心中相互交流确实大有学问,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河北唐山市开平区第一幼儿园代蔚云提供)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焦急地跟我们诉说,她的女儿讲脏话了,而且愈批评,她愈厉害,这位母亲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事实上,幼儿讲脏话主要是出于好奇和模仿,只要及时引导,是不难纠正的。幼儿对什么事情都有一  相似文献   

13.
一位高三班主任有一天心情沮丧地找到我,说他们班一个很乖的学生A,有一天给她写了封信,说她是魔鬼、是恶魔。这位教师感到很伤心,她觉得自己对学生用心良苦,到头来却落了个"恶魔"的称号。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个学生的同桌B想考播音主持专业,但实际上她成绩及各方面素质根本就不够资格,这位教师很好心地跟她分析客观原因,也跟其家长沟通过,劝其放弃。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农村幼儿家长一般家务事较多、居住比较分散等特点,我园开展了一项新的活动——预约谈话。即每天每班提前预约两名幼儿家长,家长姓名公布于家长联系栏中,放学后,本班教师跟预约的两名家长进行交谈。一方面,向家长如实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听取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教师要做好谈话记录。根据家长的反映,教师向家长推荐好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与家长探讨如何实行家园共育。一学期以来,“预约谈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家园联系更加密切起来了。我园的“预约谈话”@张磊  相似文献   

15.
要使家长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必须提高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而家长往往通过教师的言谈态度来推测她对孩子是否真正关心。,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及了解。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绪、语言、动作等差异,分析、了解他们的个性,如赵伊冉小朋友平时不爱说话,但在音乐课中快乐得像只小鸟,特别愿意表演。我们把这一情况及时告诉了家长,家长又惊又喜,又如,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位小朋友经常无端招惹同伴,并了解到这是单亲家庭造成的孤独的表现,因此在生活中特别关心体贴他,当家长看到孩子性…  相似文献   

16.
吴放 《山东教育》2002,(36):23-23
吴放老师:你好。当家长在一位老师面前毫无顾忌地说另一位老师的不是时,这位教师该如何处理呢?顾洪顾老师:你好。你所提到的是教师与家长交往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的情形,也确实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到教师与家长或教师同事之间的关系,需要谨慎从事。仔细分析一下,家长在一位教师面前抱怨另一位教师的原因通常有这样几个。第一个是,家长遇到了问题不知该到哪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于是“有病乱求医”,抓住一位老师就倾诉。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家长与那位老师直接沟通有困难,于是转而求助于另外一位老师。当然…  相似文献   

17.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与幼儿家长打交道是常事。为了使联系能顺利地进行,教师在与家长交谈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认识到家长在幼儿身上有很大的感情投资。一般来说,要家长承认自己的孩于有问题是件困准的事情。不少家长一涉及这一点,说话的语气就不一样,有的甚至以指责的语气和教师说话。这时,作  相似文献   

18.
廖琴 《幼儿教育》2000,(2):37-37
一位家长悄悄跟我说,她使用了一“妙计”,让父子进行吃饭比赛,获胜者奖励到游乐场玩。这一“妙计”使儿子吃饭快了许多,这位家长为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这样的“妙计”其实不妙,幼儿的消化道狭窄,消化功能差,食物未嚼碎就吞下去,不利于消化,营养在人体中也难以被吸收。所以,孩子吃饭不宜比赛。  相似文献   

19.
沟通的艺术     
王红 《学前教育》2004,(10):35-35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主要通过与家长口头交流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交谈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要想沟通更有效,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  相似文献   

20.
如此父母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少数家长,没有当好这位“老师”,没有用好这个“课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给我讲了这样两件事。(一)一位女生和邻校一位男生谈恋爱。上课走神,无心向学,成绩直线下降。学校几经教育,她仍不肯斩断情丝。无奈之下,只好请出“法宝”──通知她家长来校,商讨解决办法。她的家长来了,来的是她的母亲。当教师把她不足15岁的女儿陷入早恋泥坑的消息告诉她时,这位母亲听后不是怒颜厉色,而是喜形于色:“好呀,老师,我女儿这么快就找到老公了,不用让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