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上接待幼儿的时候,经常听到家长向我反映说,老师,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懒,让他帮我做一些他能够做的事情,简直比登天还难,要不然就是提交换条件,帮我做了什么事情,必须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就不做。孩子这么小就这样,长大了还了得!你们老师替我好好说说他。家长把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似乎孩子这种行为的形成与自己平时的教育毫无关系。楠楠妈妈就向我讲了一件发生在她家的事情。有一次,楠楠妈妈在家里搞卫生,蹲在地上久了站不起来,就让5岁的儿子帮忙端一张凳子过来,可他就是不愿意,还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于是妈妈说:“楠楠,如果你帮我的话,我请你去吃肯德基。”孩子马上就答应了。虽然孩子帮忙端来了凳子,可是从那次以后,每次让儿子做事他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条件,否则不干。其实许多做母亲的,当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经常会用利来诱导孩子,比如:你帮我,我请你吃肯德基,我给你买玩具等等,这样做会使孩子认为工作很辛苦,必须用食物或玩具作为补偿。因此,这样的做法是不会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的。那么我们家长该怎样去引导呢?首先要让孩子尽全力去工作,他就会很高兴地帮你去干活了。比如你想让孩子帮你一起做家务,一开始他可能不愿意,可能...  相似文献   

2.
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教给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第一是告诉孩子什么应该做,如何去做才为你所喜欢。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努力去做时,你要夸奖他,鼓励他的努力。同时,你自己应以身作则,并要求家庭成员以至客人遵循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孩子长到一定年龄,你要同他讨论别人的行为举止,以使孩子明白你讨厌哪些行为,赞赏哪些行为。  相似文献   

3.
漫画人生     
《内蒙古教育》2007,(8X):28-29
如果你坚决地说不,你将赢得你自己的世界。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漫画家。 两岁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把一幅画精简成几根简单的线条;你就知道,如何去安排构图来达到整体的和谐;你也会选择不同的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像照相似的呆板地照搬现实;你也会用不同的脸表达人的不同性格;你还会用图画去讲述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陈洁兰 《湖南教育》2004,(14):44-44
星期六上午,四岁的儿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气得真想把他狠狠地揍一顿。可转念一想,揍他并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我就说:“寅寅,假如你是个好孩子,你就应该主动地把玩具收拾好。”他选择了做好孩子,自己把玩具全部码放到玩具箱中去了,  相似文献   

5.
小班开学了,班级里有各种性格的孩子,有的整天吵闹不止,有的不听劝告地在活动室内奔跑,还有的总是喜欢跟小伙伴争抢玩具……在与家长们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孩子在家的时候都比较任性,常常以哭闹耍赖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而家长给予的回应也往往千篇一律,认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就不断地纵容,可是这样处理真的正确吗?  相似文献   

6.
王松梅 《山东教育》2002,(27):61-61
孩子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是他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幼儿园里,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矛盾,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对此,家长要理智地对待,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矛盾。事实上,许多孩子能够自行解决他们之间出现的矛盾。如,你的孩子玩的一种汽车玩具,别的孩子也想玩,他不给,这时,那个小朋友可能会因得不到玩具而难过得哭,嘴里还会不停地说:“你不给我玩,我要走了,不跟你玩了。”这时,你的孩子会慢慢地说:“你不要走,我给你玩还不行吗?”这样,矛盾也就很顺利地解决了。然而,在孩子的交际世界里,孩…  相似文献   

7.
梁丽曼 《广西教育》2012,(29):46+94-46,94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识,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纵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不对,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转移目标去说别人的不是。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一般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对孩子说:“这个地板真坏,让我宝宝摔跤了,我踩你踩你!好了,宝宝不哭了,奶奶打它了”。  相似文献   

8.
有的家长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以后,随便塞给他一个玩具,就忙起自己的事来。如孩子提出什么问题,家长就不耐烦:“我忙呢,自己玩去! ”孩子哭了,便动肝火:“真淘气,我叫你好好玩的!”有时孩子屁股上还可能  相似文献   

9.
背自己的包     
邻居是从山东来的一对夫妻,带着一个虎头虎脑的6岁男孩。一天他们要回山东探亲,我开出租车送他们去火车站。在门口有个小插曲:山东大哥拿出个小包让孩子背上,我猜里面是孩子爱吃的零食或小玩具,比我的手大不了多少。“我可不可以不背,我会很累,求你了,爸爸。”孩子说。大哥弯下腰,对孩子说:“里面是你自己的东西,是你自己要带的。例如果冻是你爱吃的,我和你妈妈都不吃。如果你不背,我们就丢在家里,好不好?”等了一会儿孩子嘟着嘴说:“我背。”虽然他们带了不少东西,也不多孩子那一点点,看着孩子委屈我对大哥说:“不就那一点点东西嘛,塞进一…  相似文献   

10.
焦卫燕 《山东教育》2004,(36):55-56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只靠幼儿园是不行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下课的常任老师。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养不当形成的。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由家长牵着、抱着,每当孩子跑去找小伙伴时,家长便追过去把孩子抱回来说:“快过来,当心人家打你!”还有的家长担心小孩子到人家家里去,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请不要胆怯,不要说:我自己不懂得什么,我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呢?你不懂,这是可能的,但只要你想懂得某些事情的话,这还不是什么聊不起的坏事。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懂,那么可以像孩子那样去做,去求教于父亲和母亲……请不要说:我没有研究过,我没有学过这一点。把知识教给第一个受教育者的人,与这个受教育者一样,必须重新受教育。  相似文献   

12.
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这样的事情谁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作为家长,在处理这类事情时一定要慎重,切莫怂恿孩子逞凶。家长这两种做法是不对的:一是家长看见孩子在打架,凶狠地对别人家的小孩说“你再敢欺负我的孩子,我揍扁你”;二是家长怂恿自己的孩子去打别人家的孩子“,狠狠地打他,打不过咬也要咬他一口,我给你撑腰”。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残暴、凶狠的性格。历史上,极端的例子也是有的。墨索里尼是世界上臭名昭著的法西斯战犯之一,他在统治意大利期间,对外侵略扩张,对内专制独裁,残酷镇压人民。他的残暴在历史上是出名的…  相似文献   

13.
“不,我要拼图玩具,不给就不睡觉!”5岁的孩子赖在地上。“孩子,天已经很晚了,妈妈明天一早就给你买,好吗?”妈妈说。“不好,我现在就要,你快去买!”孩子吼道。表现出自制力很弱。对孩子而言,自制力很重要,而且需要从小训练,从生活小事入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或障碍,让孩子从中得到磨炼。尤其对那些没有耐心、不能持之以恒、任性、脾气暴躁、经不起细微挫折的孩子,更应当鼓励其在一些“逆境”中学习控制自己的本领。例如,当孩子提出某个可行性要求时,不立即给予满足,而是让他“等待”一会儿,以此增强孩子的耐受力和自制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惰性”成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学习参与度不高,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惰性”。这一类现象发生在很多家庭,甚至是家教“到位”的家庭。通过调查分析及个案的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1)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2)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孩子的不愿意表达是由成人造成的:其一,家长缺少倾听孩子表达的耐心,变相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是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其二,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孩子。一是造成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二是你不听我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埋下不会倾听的祸根。(3)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告之等方式把成人的认知结论强加给孩子,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导致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时,就等待,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因此,信赖孩子,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干预,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5.
洋洋指着玩具柜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玩……”“噢,我知道,洋洋是想玩电动汽车。”妈妈一边说一边毫不犹豫地从一堆玩具中取出电动汽车塞给了洋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代替孩子说话,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熟悉孩子的一切。其实,你对孩子的需求可能是一种想当然,或者仅仅是一知半解。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思想。你不可能知道孩子所想表达的一切。另外,想当然地代替孩子说话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经常没有机会说话的孩子会变得不愿表达,因为他逐渐习惯了成人替他说话,替他作决定。这不利…  相似文献   

16.
我的性格多变,就连我自己也捉摸不透。我有时热情,有时冷漠,有时连一句都不想说。为此我很烦恼。一个急需答案的男孩王文祯首先要说明,在你身上制造变化的并不是性格,而是情绪我很欣赏你,因为你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并且想要克服不好情绪对自己的影响,这对于你这个年龄的男孩子来说是一  相似文献   

17.
在处理幼儿间的纠纷时,许多教师和家长往往都会对年龄较大的孩子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这种提法和做法科学吗?一次体育活动时,我让幼儿自由挑选活动用品,每个小朋友都挑选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在活动过程中,昊昊忽然也想玩飞碟,可是飞碟只有三个,且都被其他小朋友拿去玩了。昊昊对熙熙说:"把你的飞碟给我玩吧!""不行,我先拿到的,等会儿再给你玩!"未等熙熙把话说完,昊昊就伸手去抢。熙熙急了,两人就抢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俞群 《幼儿教育》2000,(12):35-35
家长的问题:我的孩子已满四岁了,各方面的发展都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反应很快,讲起来振振有词,有时连大人也说不过他。比如,我们平时老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帮助他。有一天吃完饭,碗筷太多,我请他帮忙收拾一下,他没有动,却反问我:“妈妈,你不是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吗?”问得我哑口无言。而在他需要你帮忙时,比如收玩具,他会说:“妈  相似文献   

19.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