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叠音词和重叠式合成词均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成,但二者决不可混淆,因为叠音词属于单纯词,而重叠式属于合成词. 可是,笔者发现三套影响甚广的大中专现代汉语教材中,对叠音单纯词与重叠式合成词的定义不太一样,而且同一个词有的教材划在了叠音词里,有的教材却归为了重叠式.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以衬音助词加实义单音节词的方式构成衬字双音结构,该结构又与相对应的叠音状貌词存在密切联系。结合《诗经》文本实例和数据统计,从表意、句法、音律等方面,对《诗经》状貌词中衬字双音结构与叠音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猛刚 《文教资料》2013,(36):27-28
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研究《诗经》叠音词,对理解《诗经》句意有促进作用.文章以《诗经》叠音词为引,以部分历代作品为点,对叠音词这种语言现象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后世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英汉叠音词的特点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汉语叠音词比英语叠音词的构词能力强,表现形式多样,使用范围广泛。英语叠音词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汉语叠音词不但常用于口语,也常见于文学作品里。翻译时要根据其特点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5.
叠音词是一种词汇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分类,并就叠音词对诗中主体情感表现所起的作用,以及《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苗亮亮  查中林 《现代语文》2006,(11):122-12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7.
王爱红 《中学生英语》2013,(Z5):111-114
汉语中的叠音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使用范围上,都远远超过英语。虽然英语中有AA式叠音词,文体上却与汉诗中使用的叠音词不符。用英语叠音词译汉诗中的叠音词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将汉诗中特有、且兼具音韵美和意美的叠音词在英译诗中对等重现呢?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为标准进行探讨,总结出如下译法:1.用重词翻译叠音词;2.用语义上对等的表达翻译叠音词;3.用头韵、尾韵或谐音翻译叠音词。  相似文献   

8.
朱淑真,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在其诗作中使用了共计八十九个叠音词,这些叠音词的声母使用和韵母使用情况都极具特点,叠音词的存在为后世学者探求当时的语音系统提供了研究媒介。  相似文献   

9.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相似文献   

10.
人名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名称符号。本文通过大量实例,对汉族人名中的叠音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汉族人名在乳名和正名中大量使用叠音词。通过使用叠音这一修辞方式,使汉族人名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2.
王跟国  裴瑞玲 《语文知识》2013,(1):38-39,51
许多汉语教材中叠音词的定义与所举的叠音词词例有抵牾之处,本文分析了叠音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些叠音词并不是纯粹的单纯词,并针对"叠音词"与"叠字"、"词的重叠"、"重叠式合成词"等概念使用混乱的情况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宋词三百首》中的叠音词,进行穷尽式收集、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了叠音词的构造形式及意义,并探究了其词性分类,为后人继续研究叠音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法对动态义"V在"的语法性质存在分歧。有的学者尝试用主流生成语法理论对之加以解释,认为"在"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句法核心,在句法或韵律层次上和V结合为一个句法词或韵律词。但是这个论断无法解释北京话中的一些相关现象。我们认为,北京话/普通话中的"V在"应该是一个能产的词法模式,而不是句法推导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叠音词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象声叠音词、描摹状物叠音词及比喻叠音词,分析松迪和阿拉坦巴干两个蒙译版《聊斋志异》,发现译音采用意译、以实译实甚至忽略或者省略不译处理相关叠音词,导致译文音韵、节奏、非语言音素呈现等方面与原文相去甚远,造成审美缺憾。其实选择蒙语中与原语言风格相似、效果相当的词填补语言差异所致空白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孔子家语》中的叠音词共33个,出现46次。其中AABB式较少,多为AA式,且多为形容词、名词。这些叠音词在展现情感、刻画人物、摹景拟物、深化意蕴上具有独特的修辞功效。对《孔子家语》中叠音词的研究对研究上古汉语双音节词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叠音词除了可以写景状物、描摹声音、渲染气氛外,在强化诗作音韵、结构、规整诗作句式方面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诗经》现存305篇,其中有189篇运用了叠音词,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通过对其分布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叠音在诗作音韵、结构、句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古今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叠音被人们广泛运用.叠音词也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同时极具特色的群体.叠音这种语言形式是随着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叠音词具有十分丰富的修辞功能,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研究叠音词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叠音词的运用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揭示其语言价值,可以使我们对叠音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尤灿云 《考试周刊》2010,(42):28-29
叠音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它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与它特有的音义组合形式是分不开的。对于叠音词的修辞功能,本文以史为序,以历代名篇为点,依次对叠音词引证分析。一者。不再重述它在不同文学样式中所具有的活力:二者.力避以往为表明它的作用时以句代词的笼统作法。分析时,不拘泥于叠音词的划分,旨在探究它的形式与其作用的联系,力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20.
黄廖本《现代汉语》认为叠音词是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单语素词,叠音词中的每个字都是不表义的音节。本文考察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叠音词例词,发现它们都不是什么"叠音词",而是由一个语素重叠构成的重叠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之所以致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