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对大学校园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通过对使用者心理行为理论的研究,结合校园动态发展的特征,运用多种手法来构建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结构,以满足多层次的交往行为需求.并通过营造人性化的空间模式,真正实现公共空间中主体与环境之间互动,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5,(5):18-21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居民对小区环境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保障安全、满足出行等基本需求到兼具舒适、美观、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分析和精细的规划设计。分析把握小区居民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调查评估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方案和思路,营造出满足小区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等形式对宁德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目前宁德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需要优化调整的对策方案,旨在实现改善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力图为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意识是文明社会的现代人的标志之一,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公共空间意识教育是培育社会"小公民"的重要桥梁。基于幼儿认知的"经验性"和行为的"模仿性"特点,在培养幼儿公共空间意识上提出如下策略: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氛围以及空间布局;设计游戏化公共空间教育课程及区域;探索行为辨析法、行为巩固法、示范演示法、社会实践法的公共空间意识培养方法;建立和谐的公共空间意识培养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涂鸦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它以其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在公共艺术中占据着一定的生存空间.涂鸦在现代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高调出现,却边缘生存.本文通过分析涂鸦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揭示出涂鸦在城市空间中所具有的价值影响,指出涂鸦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关乎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宋代以来市民不断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着文化文明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反映出公共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对今后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论幼儿园生活中的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幼儿园的公共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空间,即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个体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区隔,公共空间凸显的是空间的融通.在幼儿园生活中,一个真正公共、共享、平等的公共空间的建构需要师幼双方的不断努力.师幼双方可以通过个体空间的收缩与开放、公共生活规则的平等确认、意义理解的实现、公共与共享意义的维护等途径实现由"我"向"我们"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李有才板话>和<灵泉洞>两部长篇小说,呈现出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压和公共空间中心的闭合性;私人空间被呈现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对私人则采取强烈的拒绝姿态,这种空间修辞策略充分彰显出赵树理小说对时代意识形态的特殊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被称之为"问题小说"的赵树理创作的另一维度的追求.作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本人对时代意识形态的反思均较为集中地在这种空间修辞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空间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发展脉络及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艺术性及可读性,此特性也为公共空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创作环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我们理解把握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关系上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分别从形态层面、功能层面、视觉及认知层面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通过词法规则、句法规则、修辞规则等层面的分析进一步解读城市公共空间的语言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议以居住行为模式为切入点进行设计,注重公共空间的存在,关注居住者在公共空间的行为和心理空间的存在需求。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住宅建设,合理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公共空间性来研究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以为市民服务为基础,打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图书馆.本文通过研究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将图书馆的价值展现出来,以期让图书馆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不仅仅为公众提供信息共享服务,还记录城市变化发展轨迹、承载城市文明、反映城市文化特征并传承着城市文化.第三空间语境中,图书馆需要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体现开放、平等与包容,实现服务范式的转变,发挥城市休闲功能,开发城市休闲价值,培养公众休闲价值行为判断,提升公众休闲素养,构建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公共平台和文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引退。这反映了个体农民与国家之间更紧密关系的建立,也昭示着一种国家全面掌控个体生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特性要求的四个主要因素,即:传播主体、交往行为、公共性和公共舆论出发,研究作为新兴的个人意见表达和平等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博客对公共领域模式的四个方面的建构:博客演绎着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主体自我;促成了公共领域中的交往行为发生;搭建了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的空间;营造着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舆论氛围。文章通过论述以期对当前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理论发展扩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借鉴社会学公共空间概念对旅游景点的特点与功能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旅游开发中旅游景点的建设。公共空间的等级系谱,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类型及其应具备的必需条件,都适用于作为公共空间的旅游景点。经宏观分析认为:旅游景点只有合理把握等级序列平衡,满足人们基于公共空间的各类需求,在便利、安全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空间尺度,才能获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的公共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空间,即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个体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区隔,公共空间凸显的是空间的融通。在幼儿园生活中,一个真正公共、共享、平等的公共空间的建构需要师幼双方的不断努力。师幼双方可以通过个体空间的收缩与开放、公共生活规则的平等确认、意义理解的实现、公共与共享意义的维护等途径实现由"我"向"我们"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从关系视角整合空间与社会研究,以福州林浦村为例,通过量化指标综合衡量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结构性、凝聚性、可达性、层级性问题,深入解读公共空间网络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成“三团、两带、多散点”的结构特征;村落公共空间网络具有较高的联通性并以某一公共核心区为中心向外圈层放射状发展;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受到交通骨架的主导、社会活动的型塑、宗法礼制的支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的量化分析,可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与居民的道德建设密切相关。当前,随着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结构和功能异化,居民社区生活的权利感、场所感和归属感弱化甚至消失。要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社区公共空间再造”:一是开展社区公共空间的赋权行动;二是开展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行动;三是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8.
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一种主体间的间性空间。它主要包括体制内政治公共空间、体制外政治公共空间与文化公共空间三个领域。公共空间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公共空间的存在,公共空间内部以及公共空间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顺畅沟通,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避免出现整体性的偏差。网络媒体对于公共空间建设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正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网络媒体扩大了公共空间参与人群的规模,拓展了公共空间的延展范围、延展维度;网络媒体使公共空间内部、公共空间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便捷。当然,网络媒体对于公共空间建设也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还需要认真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