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编制的《基础教育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习惯,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没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索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新世纪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就成了学校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没情境,利用愉快的气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把田径列为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组成部分,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的一个学习领域。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则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没有了具体的技能教学内容,自然也没有了“铅球”等明确的教学要求。因此,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中,“跑、跳、投”没有了田径的模样,  相似文献   

4.
背景说明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时期的体育课程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这种人文理念的指引下,体育教学的趣味色彩得到了有效的强化。但与此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中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些体育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参与兴趣,对本身较为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的“田径”内容进行了大辐删减,甚至有人开始考虑以后中小学还要不要开展田径教学。这就显得过于草率,同时也势必违背新课标的本意和初衷。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不喜欢田径课,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传统的“田径”教学过分强调田径教材的竞技特点,忽略了其促进健康的锻炼功能;二、由于目标定位和策略选择的偏差,教师往往采用竞技性的训练方法和单调手段来组织“田径”内容的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因此,要改变学生缺乏兴趣的消极现象,田径教学应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抓住田径项目的重点,运用生动的方法和形象的手段,拓展出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田径教学新视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以“投垒球”和“加速跑”(水平二)为主教材,运用“一张报纸”为辅助手段而展开的田径教学的实践尝试,来阐述田径教学“既培养体育技能、又发展运动兴趣”的课改主题。  相似文献   

5.
一、提出制订体育教学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要实现这一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学又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我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凸显科学的教学方法,要以学定教,实现和谐课堂,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7.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这五个领域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但是在具体贯彻执行过程中,除了个别领域外,其它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地值得纠正的教学误区,这些误区可以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体育课是学生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本人不同意这一说法。《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教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正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样的新的课程标准明显突出了体育教育也需要全面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是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我国传统的教育过于轻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教育改革相呼应的人文精神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可见,学校体育在练“身”的同时更要炼“心”,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在心灵上也要有一个良好构架。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  相似文献   

1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它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突出“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的教学目标,因此,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模块组合的体育教学。这样的系统化和综合化,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重要特色,更是高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达到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新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健康第一”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和健康教学的现状、新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以及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变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改革中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阶段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灵动"体育是指基于对新课程理念和体育教学深刻的反思,提出的带有鲜明个性的发展性课程概念。运用"灵动"理念实施运动技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让体育教学走向轻松高效。  相似文献   

15.
王淑霞 《考试周刊》2014,(3):108-10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学校的基本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运动中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这就要求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设计出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处理好兴趣与技能的关系,让体育课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广大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层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要科学、全面实施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正确地处理好四种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8.
周永 《考试周刊》2012,(81):108-108
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同时,明确了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从而确立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观念,为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应采取有力措施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9.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关注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方式和其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专门的情境,采取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