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军 《现代语文》2007,(6):79-80
叙述视角是区分小说不同叙述方式的标准,越来越多的作家在这方面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以便更好地突出主题和取得艺术效果。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浮生如梦》中采用多重叙述视角,生动细腻地透视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为文化偶像的女性在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幻与灭。本文试从叙述视角入手,分析各种叙事视角在该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以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2.
"傻子小说"选取了边缘人物——"傻子"作为叙述视角,为小说思想艺术的表达留下明智的空白,构成更大的解读张力。迟子建以童年生活中的傻子为原型,运用其纯净、温情、浪漫的笔调,给我们呈现出了世界上最淳朴、最可爱的"傻子"形象。本文阐述了"傻子叙事"的价值,迟子建作品中"傻子"叙述运用的游刃有余,更在于解读儿童与傻子之间那种神秘的共通性,构建一个浪漫的"傻瓜乐园"。  相似文献   

3.
颜之推《观我生赋》以叙事见长,具有浓厚的沧桑感,叙述方式多样而有创新意义,记述国事变迁和作者命运起伏相交织;作品交替使用了第一和第三人称,变换多个视角以展现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磨难。叙述国事顺序为主,补叙为辅;记录人生行文讲究波折和顿挫。作品有意选择六言句式以形成舒缓不迫的节奏,传达出"清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在当代文坛中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努力是要走出这人工的编排",力求反映真实的社会和人性,达到"大和谐大有序""大壮大美"的境界。贾平凹采用的超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用独特的创作视角观照人类文化、观照人性,扩大了叙事视野,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的张力,为他的作品增加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代表作《道士塔》,打破了中国散文传统的结构布局和叙述轨迹,以貌似独立成节而又存在情感逻辑关联的单元故事结构全篇,开创了散文形式上的新格局。同时,诗意化的语言表达和虚构想象等技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蕴含着咀嚼不尽的艺术魅力,并以"格式的特别"深刻表现了他对文物被肆意"破坏"和"出卖"的强烈愤慨之情。  相似文献   

6.
《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多假以"君子曰"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中作者开始直接介入评论,极少采用"君子曰"的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同、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7.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 ,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作叙述学的关照 ,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8.
常仕璇 《海外英语》2014,(7):163-164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也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独特叙事艺术,特别是在叙事结构和叙述视角、叙述风格上的创新,赋予作品巨大的魅力,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杰作。该文重点从作品的叙事艺术入手,分析作品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叙事风格上的突出特点,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解读,挖掘出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苔丝》的叙述视角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26-29,79
叙述视角是小说创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托马斯·哈代在创作《苔丝》时 ,不断完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作手法 ,并选择了最佳的叙述视角 ,以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品有着永恒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红楼梦》最具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人们公认薛宝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主流文化确实为她增添了丰厚意蕴和迷人风采。就薛宝钗个性而言,道义感和责任意识、宽仁忠恕、自信自强、乐观通达等人格内涵准确传达中国文化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种种要义,可以说薛宝钗形象正是君子人格难得的标本,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和思考可以成为透视这一艺术典型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1.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作叙述学的关照,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2.
以红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层见迭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具有经久不衰的美。红岩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统称为"艺术红岩",真善美是艺术红岩的审美价值追求。红岩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人们需要红岩文化,艺术红岩使红岩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示。艺术红岩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人们理性地对待当下的"戏说红色经典现象"。  相似文献   

13.
范曾先生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滋养其艺术之树结出累累硕果的源泉,不外乎他在艺术创作中能坚守"以艺弘道,以道驭艺"的创作原则。其中"道"有两个特征:一是艺术家个体价值的高扬,二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感,两者统一于范曾先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依恋感。范曾先生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文艺创作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熔铸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从而解答当下文艺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其作品既呈现了人文主义情怀,又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莎士比亚悲剧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考察,进一步理解莎士比亚独特的艺术视角.莎士比亚在思想内涵上汲取了基督教文化精华的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继承了基督教经典圣经的艺术精华.体现在借鉴圣经中的叙述结构,人物原型,意象等几方面.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探讨更加深化对莎比亚戏剧的认识,从而丰富读者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其叙事技巧既独特新颖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译者对原作整体叙事技巧的把握和处理能够影响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创造,因而从叙事学视角研究翻译作品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准确地解读原文。然而,现有文献对其英译的研究大都忽略了其叙事学特征。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出发,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阿Q正传》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蓝诗玲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译本基本再现了原文的叙事特征,然而由于汉英语言习惯不同,译者在叙事策略和技巧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在人物话语表达上,杨氏译本的翻译对应重合度高于蓝诗玲译本;在叙述视角转换方面,译者在保留原文本叙述视角的基础上,表现出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向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换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艺术社会学注重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试图将审美、心理和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加以研究,"时空"视角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向。本文从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主题入手,从"时空"视角分析了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通过多语境、多途径、现代技术与国际手法、市场包装等实现其时空穿越、延伸及重构的过程,论述了艺术社会学对民族艺术研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红  成祖堰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02-103,111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大披巾》以精湛的叙事艺术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叙事模式、描写停顿、叙述频率、叙述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方面探讨《大披巾》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以索绪尔等的结构主义为特征的"语言学转向"和以哈贝马斯等的交往理性为特征的"语用学转向"之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也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为翻译研究的本体带来了新的维度和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转向"的视角探求"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