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思想是多元而又辩证统一的,在这多元的思想因素中就包含着儒侠思想。对于传统的儒学,鲁迅有着不自觉的承袭,而侠则是其儒学思想的行为外化。  相似文献   

3.
从年少显露天分到初与文学结缘,从初闻鲁迅之名到追随先生一生,纵观作家萧军的一生,无论是为人为文,对其影响最大、指导最深的一个人可能就是鲁迅先生。要想正确理解萧军、萧军的作品以及萧军的文学生涯,首先就要了解鲁迅先生对萧军从初闻其名到耳提面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伤逝>中的子君,是个令评论界争论不休,迷惑不解的人物.无论是涓生的"怒其不争",还是鲁迅的"哀其不幸",都是被潜在的男性主体意识扭曲了的误解.涓生将她的"奉献"曲解成"索取";鲁迅则把她的"刚强"当成了是"柔弱".对这个谜样的人物,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本散文集全以叙事为主,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去日本留学的经历,其文学意义很大。这部作品是在其面对他人攻讦以及被当时政府通缉的情形下完成的,反映出了他当时的一些内心想法,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批判。同时,整个《朝花夕拾》的内容中,大多都是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及社会环境介绍,抛开文学价值来看,这本散文集还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其笔下的那个时代的描写、当地的民情、民俗,对现在来说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全集》中发掘出的一些珍贵史料着手,论述了在上个世纪初叶,鲁迅先生与云冈石窟之间发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中反衬出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此外,文章还发现整理了与云冈石窟造像题记研究相关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8.
综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和先生的人生经历,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隔膜。这里面包含他和身边人观点的隔膜、处世态度的隔膜、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隔膜。正确认识这种隔膜,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鲁迅的16个杂文集逐一概述其写作年代、具体篇数及各自特点。介绍了鲁迅先生利用各杂文集中的序跋来阐释集名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认为鲁迅<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本指"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道出了鲁迅对家庭温暖的甜蜜感受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透出了鲜为人知的鲁迅的慈父温情和丈夫情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鲁迅的名字、鲁迅的祖父和父亲、鲁迅的母亲、鲁迅的两个弟弟、开蒙和进"三味书屋"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的家世。  相似文献   

12.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并直接领导的第一所高等文艺学院。在八年的时间里,其文艺教育方针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这种变迁既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关,也直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教育的理解。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教育方针的变迁,表明其始终处于培养精英与面向大众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无法解决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实际的情况看,民俗文化以及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表现,构成了鲁迅写作极为丰富并且极有意味的写作内容,但是由于受既有落后民俗理念的影响,加之民俗文化在鲁迅写作中往往以精神或心理等无形形态存在的缘故,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这一本来很有价值的话题并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立足于写作的本位立场,在更为宽阔的思维空间中审视鲁迅在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主体措置及其对后来作家写作的影响,也便成了重新梳理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可能也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人生观是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人生观以实现人的解放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以“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鲁迅的生活观是生活着就应该摧毁黑暗和散播光明,生活着就应该为人类崇高的理想而奋斗。鲁迅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贡献,把为劳苦大众服务牺牲作为生活的目的。鲁迅以这个人生目的自律并用以衡量和评价他人。鲁迅主张以满怀信心和勇气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矛盾和苦痛作为人生的态度。鲁迅自身有苦痛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而这个“快乐”正是在与“苦痛捣乱”和“以血饲人”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2018年10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和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名出版物《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研讨会,在阅客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野草》的诗人体验与雪的知性、史论意识与历史笔法、"实"与"虚"的写法、《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与历史视野下批评话语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除现场讨论外,便捷的电子邮件提供了高效的远程互动与在线讨论,讨论了方法论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同体共构,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2018年10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和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名出版物《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研讨会,在阅客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野草》的诗人体验与雪的知性、史论意识与历史笔法、"实"与"虚"的写法、《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与历史视野下批评话语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除现场讨论外,便捷的电子邮件提供了高效的远程互动与在线讨论,讨论了方法论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同体共构,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82周年,2018年10月20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阅客文学院和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同名出版物《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研讨会,在阅客文学院会议室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野草》的诗人体验与雪的知性、史论意识与历史笔法、"实"与"虚"的写法、《野草》与中国现代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发生、与历史视野下批评话语的建构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除现场讨论外,便捷的电子邮件提供了高效的远程互动与在线讨论,讨论了方法论意识与学科意识的同体共构,为鲁迅研究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鲁迅对历史的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女性问题的深层反思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角度分析鲁迅,并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走进这位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魂"的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