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棒碟 《现代英语》2023,(22):92-94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的抽象性和艺术性,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标准,并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提出译者需要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既要考虑原文作者,也要考虑目标读者,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对话活动,译者作为这一对话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参与原文意义的构建,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其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7.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8.
徐晶 《考试周刊》2010,(25):26-27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主观能动地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结合译入语语言文化背景,对原作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对语言形式的叛逆是为了达到功能对等,是为了更好地忠实于原文。本文将通过对David Copperfiel两个中译本的浅析,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及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不但要"达意",而且要"传情".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的传递至关重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不当,可能导致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传递的失真.译者需妥善发挥其主体性,以便能正确领会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