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政治。老子通过对无为而治的描述,表达了他"道法自然",追求和谐社会的最终理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构建和谐社会分别提出了伦理和谐型与自然和谐型的和谐社会思想。虽然他们在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和谐社会的性质、和谐的水平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上表现出很多的不同,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是一致的。先秦儒道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传统的根基。道法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基础,老子强调要“知常”、“知和”、“知足”、“知止”,倡导“天人合一”,这对于我们今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庄子在道家"法自然"、"为无为"等思想指导下,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反对人类使用高效率的有害技术.尤为可贵的是,他能突破狭隘的功利主义局限,从美学价值出发,强调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应该吸收庄子关于自然环境保护思想,为构建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孔国军 《高教论坛》2006,(1):141-142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并以尊重矛盾的差异性、独立性及多样性为前提。和谐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中也体现这种思想。儒家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讲求自然关系的和谐。而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引起学术界广泛的探讨,本文主要就构建“和谐社会”所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的“素质和谐”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家提出了许多和谐思想,这些和谐思想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珍贵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家提出了许多和谐思想,这些和谐思想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珍贵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学派思想蕴藏着的丰富和谐内容,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儒家与道家学派都强调和谐协调,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达到宽和相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合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别对应于静态和谐与动态和谐。从社会和谐的角度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启发我们应识别和区别对待存在于社会个体身上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异质性。借助这样的视角领会和谐社会的议题,便于我们进一步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中体认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资源,挖掘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中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先秦儒家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的“人和”理念,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稷下道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周追求天和、人和、心和的自由精神等,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通过对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的研究,反思伴随现代文明和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生态失衡以及唯科学主义和技术万能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采取“机体主义”的方法理解“自然”,因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富于和谐精神。儒家、道家、墨家、佛家都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整体圆融、广大和谐”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和谐精神根源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方东美的见解仍然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幢憬,是神州儿女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具有强大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顺应历史的潮流,党的十六大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使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时代最强音,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核心目标之一。道教作为在中国有数千年发展历史和深远广泛影响的本土宗教,无论从其教理教义教规的文化诉求,还是从其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在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伟大进程中,不仅拥有发挥积极作用、奉献传统才智的广阔空间,而且意义重大,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儒道文化长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道文化的和谐美好的社会理想、多重维度的人文关怀、牺牲奉献的群本位意识三大契合点,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道文化的现代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引领力和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被中国人民所认同、接受和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