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蒙朝贡体制是明代朝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廷处理与蒙古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也是明蒙交往的最好见证。有明一代,明蒙朝贡体制长期运行,这期间的明蒙交往常有和平往来,少有冲突与战争。而土木之变即是在明蒙朝贡体制顺利发展到高峰时期爆发的一次战争,它是一次偶然事件,与明蒙民族矛盾无关。  相似文献   

2.
土木之变是明王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军事事变,在这次事变之前,士大夫时常关注蒙古瓦剌部动向、分析当前政治局势,多次向明英宗提出预防瓦剌入侵的建议;在土木事变发生之时,士大夫再一次挺身而出,为应对事变之后产生的危机纷纷出计献策;在土木之变发生后,士大夫坚决主张抵抗瓦剌入侵,甚至亲自率军抵御也先的军队,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士大夫为防止明王朝重蹈北宋灭亡覆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瓦剌脱欢统一蒙古,但不得不拥立脱脱不花汗。也先的最终政治目标是取代黄金家族,成为蒙古大汗。为此他东征西讨,发动了1449年的对明战争。土木之变是明军不战自溃。北京围城不下,则蒙古内部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不久,蒙古君臣终于兵戎相见,脱脱不花汗败亡。也先称汗,但他无法解决造成封建割据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矛盾,而为人又心胸狭窄,荒于酒色,终于兵败被杀。  相似文献   

4.
《商洛学院学报》2019,(5):51-56
西晋灭吴之战与东晋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发生的两次著名的"南北战争"。虽然后者以前者为蓝本,但两次战争所产生的结果却是一成一败。从军事角度比较两次战争战略缓冲地带之争夺,体现江淮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形势对东吴政权的重要性;基于两次战争双方人口因素、军队数量和军队战斗力的分析,发现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主动权的控制;对比对交战双方战略战术与战略方针,凸显出军事决策对战争胜败的重要影响;比较研究这两次战争成败之因素,能够为我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江都之变爆发原因的分析,以为这是由于隋炀帝大量任用出身于山东、江左的非关陇集团人士,并将权力中心迁至江淮地区的江都,打破了宇文泰建立的关中本位政策,特别是宇文述在江都死后,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关陇集团成员及其子弟失去了中枢权力,政局完全被非关陇集团所控制,导致了双方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这场政变。  相似文献   

6.
土木之变是明代朝贡体制框架下明蒙之间发生的一次流血事件。其爆发并不是明蒙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是诸多突发因素所致,其经过与明蒙朝贡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反映了汉、蒙两族相互需要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朝贡体制对明蒙关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在天人之间推重人事,认为决定历史兴亡治乱的是人事而非天命。决定历史变化之人事,即人情之理,其主要内容是礼义纲常和经验常识。欧阳修考察历史盛衰及历史中的常与变,都以人情之理为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唐文宗在甘露之变前确实与李训、郑注等人一起策划过铲除宦官的举动,但彼此的立场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唐文宗只想消除个别专权跋扈的宦官对皇权所构成的威胁,而李训、郑注等人却希望通过铲除绝大部分宦官权贵,进而获得更大的权势,因此双方的政治利益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唐文宗并非甘露之变的幕后主谋。  相似文献   

9.
“南坡之变”是发生在元代中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此次血腥的政变中,元英宗硕德八刺和他所倚重的中书右丞相拜住遇害,臣下刺杀皇帝,在元朝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无疑,“南坡之变”对有元一代的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它的发生则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英宗即位后重拳打击作奸犯科的贪官,以御使大夫铁失为首的贪官势力负隅顽抗,纠集在新政中因既得利益受损而怨恨英宗的蒙古贵族势力,阴谋废立。觊觎皇位已久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与这两股反英宗的势力一拍即合,政治利益上一致,遂紧密勾结,终于上演了一场喋血的惊天动地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0.
南明弘光元年正月爆发的“睢州之变”,深刻影响着明清之际的局势走向。传统观点将事件原因归结于高杰与许定国间旧仇,然该说并不可信。许定国在形势骤变的情况下,临时起意决定贸然刺杀高杰,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此外,当时中原局势的反复、高杰出征过程中的某些举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所以“睢州之变”的发生是众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原局势的复杂性。“睢州之变”后,明军的北征就此而止,数月后清军便轻取中原多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清易代的进程。谈迁、彭孙贻等遗民史家因对前线局势变化不甚明晰,且受限于强烈的亡国情愫,故对“睢州之变”的认识与史实有较大出入,限制了其书写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二十年(1592),在朝鲜大地上出现了一场悲壮、激烈的中朝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即著名的壬辰战争.在此次战争中,中国海商的表现颇值一提.他们于日本发动战争前冒险回国递告军情,在战争打响后联络日本的和平力量,架构中日和平通商之桥梁,为朝廷拟定正确策略和减少战争伤亡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一流的历史人物引领《孙子兵法》的流布与发展。首先,在政治领域,朱元璋高规格研讨《孙子兵法》。一代宰辅张居正刊正和增订《孙子兵法》,令人刮目相看。其次,在思想领域,心学大师王阳明评注《孙子兵法》,并运用于实战之中。思想家李贽高度重视《孙子兵法》,疾呼其与儒家六经合刊,教育天下士人。再次,在军事领域,戚继光、俞大猷的理论之作与抗倭实战尽显《孙子兵法》战术思维。最后,在文化领域,罗贯中《三国演义》和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与《孙子兵法》相互浸润。总体而言,明代孙子兵学文化流布的高端化特征非常明显。一流精英人物引领《孙子兵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促成明代《孙子兵法》兵学文化大繁荣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时代,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日益密切,对战争的结果也更加关键,而《孙子兵法》作为现存最杰出、最重要的兵书,在《军争篇》中也深刻体现了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文章首先概述了情报、战争主动权和《孙子兵法》的相关内容;其次以《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为对象,分析该篇中体现的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对《孙子兵法》做出简要评价,得出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论述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美国妇女以多种形式支持独立战争。她们或是成为随军人员或是同丈夫共同战斗 ,捐款捐物 ,照顾家庭生计。她们以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内战爆发后美国妇女更是积极热情地投身其中 ,成为女士兵、女护士和女情报人员。通过两次战争的洗礼 ,美国妇女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她们不断地积累经验 ,努力争取自由和平等。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贡献 ,有助于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妇女观 ,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当然 ,争取权利的道路并不平坦。她们曾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但这并不能使她们放弃继续寻求平等的道路。为此 ,她们前赴后继 ,不断努力。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妇女在两次战争中的贡献 ,来探讨她们当时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所做出的努力 ,及其对后来女权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越南战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相对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战争对美国经济的作用却是有限的。这不仅是因为同美国20世纪的历次战争相比,越战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小,而且由于美国政府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财政支持方式。虽然战争可能进一步恶化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经济环境,但其并非此时期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或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18.
洪武平滇战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下曲靖"克昆明"平大理",还包括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颁平云南诏之后至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等班师回京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乌部"之役与"两广(广西、广南二府)"之役等.颁诏前战事以征伐为主,颁诏后以平叛为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成为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媒体对现代化战争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所扮演的角色,并提出如何在战争中运用媒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