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如今,我国的广播剧发展遭遇瓶颈,很多电台纷纷减少甚至撤销了广播剧播出的栏目,而且压缩甚至停止了广播剧的生产。然而,一些电台仍在坚守广播剧这块领地,并在这块领地上种出了累累硕果。深圳宝安台就是其中的代表,从2003年迄今,深圳宝安台在儿童广播剧创作领域创造了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的佳绩,在节目热播的前提下,进行动画片、连环画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宝安台不只积累了丰富的广播剧创作的经验,同时为广播剧真正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为:这是一种“宝安现象”。在全国广播剧发展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宝安现象”可谓让苦苦寻觅的广播界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了关注这一现象,并研讨我国广播剧“突围”的道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宝安电台、中国广播杂志社于5月中旬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广播剧发展座谈会暨宝安广播剧创作现象研讨会。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盂祥林、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中国广播剧研完会会长安景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杨志东、中广协会维权部主任赵德全、深圳市宝安区宣传部部长李桦、深圳市广电集团宝安广电中心主任冯方明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二十多人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本期“特别策划”,由于受版面限制,我们摘取编辑了研讨会的部分内容,希望读者和我们一起走进会议现场,与各路专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2.
“宝安现象”给我们很多启示:如,在广播剧发展中,相关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广播剧发展的强大后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广播队伍是办好广播的智力支持;建立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先进创作理念是媒体建设的先导等。《小天使》、《小米》、《好人丛飞》等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点,但是还有一点更要重的就是宝安台抓住了并面向市场进行广播剧创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区县级小台,宝安在四年的时间搞了四部很好的广播剧,不仅部部获奖,其中有一部还搞成电视动画片。广播剧界把这个称作“宝安现象”。这个现象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深圳宝安电台的广播剧创作,应该说是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三度获得广播剧大奖。这其中可能有如下几点经验:一是领导重视,特别是一把手重视。二是它的创作多为儿童广播剧,避开了竞争的锋芒。三是重视作为儿童剧外沿产品的开发,如做动画片、连环画等。四是在广播剧的发展中,宝安台体现出了一种不停步往前冲的深圳精神,在强手如林的广播界,作为一个区县级台,它敢于冲在广播剧发展的前端。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07,(8):F0002-F0002
如今。在中国广播剧界,“宝安现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作为一个区级台.宝安广播电视中心在大台如林的广播界凭借广播剧“异军突起”.可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不仅实现了连续获奖的佳绩.而且在广播产业化的路上大踏步地前进。  相似文献   

6.
秦继鹏 《中国广播》2007,(10):79-79
当《中国广播》2007年第8期墨香浓郁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这期“特别策划”《疑无路又一村》立刻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组文章从各个侧面,对“宝安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精妙的见解像火花一样,给在广播剧园地里艰难跋涉的广播人点燃了希望。在广播剧发展因种种原因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宝安现象”正是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至今,短短数年中,深圳市宝安广播电视中心作为一个区县级媒体,在儿童广播剧创作中,年年有荣获省级和国家级奖的精品佳作。在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的艺术追求方面,孜孜不倦;在开掘广播剧的衍生产品和开发文化市场方面,成效显著;领导重视,团队敬业,丰攻儿童广播剧的方向明确。从而形成广播剧界公认的“宝安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较晚,尽管19世纪30年代在电台有广播剧出现,然而不论是上海、南京的“播音话剧”、“无线电戏剧”,还是北京、哈尔滨的“播音剧”,其剧作结构、表演方法都还是话剧。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央台外,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方电台才开始制作广播剧。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广播剧走出了一个辉煌的历程。随后电视的普及对广播剧的冲击较大并使其走入低谷。自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给了广播剧“第二个春天”。随之业务探讨也活跃起来。由于我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白晶 《视听界》2009,(3):113-113
广播剧用声音讲故事,用声音的叙事功能和造型功能来演绎矛盾冲突,听声赋形,是广播特色的“集大成者”,曾经一度兴盛。但广播剧制作费时耗力,很多县级台知难而退,选择放弃。能否制作广播剧,能否制作上乘的广播剧,是一家电台综合实力的体现。县级台也有优势,若独辟蹊径,亦可创作出广播剧精品。  相似文献   

10.
关玲 《中国广播》2007,(8):21-22
很长时间以来,广播媒体管理者及制作者对广播剧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误区——以为广播剧就是那些形态早已过时的,无法在常态节目和栏目中播出的古董化石。似乎广播剧只为评奖而做,是评奖的产物。它只是那些具有经济实力和制作实力的大台在完成经济任务之后做的锦上添花的额外工作。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是否评奖对广播剧的生存至关重要,是否有经济实力对广播剧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我与广播剧     
江涛 《河北广播》2004,(3):30-31
我1979年到艺部作学编辑的时候,恰逢领导人向我们提出制做广播剧的要求,那时“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我们河北台的广播剧制做仍是一片空白。有的同志说,没有编剧,没有导演,没有演员,没有剧本,没有音乐资料,没有音响资料,广播剧怎么做?按说这是一段老老实  相似文献   

12.
李向东 《中国广播》2012,(12):73-74
广播剧曾是广播战线长期的生产品牌。近十年,辽宁抚顺台广播剧生产长盛不衰,实现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和中国广播剧专家奖的大满贯。其成功秘诀是:贴近现实生活,弘扬时代主题;挖掘地域资源,突出本土特色;立足自我,“团队研磨”。这些也是成就这·品牌的全面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一广播剧不是我国首创,它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流行起来的一种广播文艺样式。拉美作家略萨在他的名作《胡里奥姨妈和作家》中,对电视诞生前人们对广播剧是多么如痴如狂地迷恋做过很精彩的描述。在我国,广播剧也有相当长一段颇为风光的时期。特别是到1984年,全国首届丹桂杯广播剧评奖的开始,可以说是标志了国家和广播界对广播剧所创造的辉煌充分肯定。但是,随着电视文艺特别是电视剧的迅猛崛起,广播剧的社会地位和受众影响受到严重挑战。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为寻求新生路、开拓新发展,逐步引进了主持人直…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在市场经济中,报业竞争前景如何?如何在竞争中发展报业?报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报业出现了日益竞争的态势。这种竞争,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过程性现象,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自1984年全国首届“丹桂杯”评奖以来,黑龙江省计有20部广播剧在连续八届全国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实现了“八连冠”。这在全国艺术类评奖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被全国广播剧专家和同行们誉为“黑龙江广播剧现象”。“八连冠”的实现,不仅是当今广播剧工作者拼搏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老一代广播剧人毕生心血的结晶,是社会各界多年来精诚协作的成果。当前,广播剧已经列入国家“五个一工程”,而我省广播剧《地质师》又荣登“五个一工程”榜首,这更加激发了全省广播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广播剧生产数量上升,质量提高,一派春潮涌动、百花…  相似文献   

16.
广播剧被列入“五个一工程”评选项目之后,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对广播剧的生产逐渐重视了,每年都有一批广播剧面世,前些年基本停产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我也深切地体会到,目前广播剧生产中存在着多种阻碍因素,没有形成广播剧健康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广播剧应该是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世界。广播剧本体“观念”的随时代演进,直接关系到广播剧的发展。理论研讨的活跃,无疑赋予广播剧新的灵感;而偏重实践方法的艺术特点研究,则可能局限理论的视野,有碍于作为理论的广播剧艺术的宏观性和超越性的形成。思考对于我们是十分必要的。一、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主要变化粉碎“四人帮”后的十年新时期,是中  相似文献   

18.
抓住机遇面貌改观──为广播剧被列入“五个一工程”而作张凤铸1995年末,中国广播奖“龙江杯”广播剧奖仪式在哈尔滨举行。这次活动全国共有40家电台的62部作品参评,是从1984年第一届“丹桂杯”评奖以来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黑龙江台的《村民组长》,上海台...  相似文献   

19.
桑世兴 《声屏世界》2002,(11):37-38
2002年夏天香港新城电台曾召开了《让我爱一次》广播剧记者会,庆祝该广播剧获得3700万人收听,该剧于6月3日于新城娱乐台推出,并被广东电台“城市之声”频率引进。国内广播发展的历史虽然要比电视的时间长,但是在广播剧的发展上却并不算成功,尤其是近年,大多数广播电台都没有了广播剧的身影。相比而言,香港及台湾的广播节目中,广播剧却往往能成为吸引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节目,这说明,广播剧的市场并没有失去,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开发这一市场而已。国内的广播剧市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上表)可以看出,1998-2…  相似文献   

20.
市场博弈与传媒变局形势下的广播剧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旸 《现代传播》2006,(2):160-163
自1979年中国广播电台恢复了商业性广告经营后,广播逐渐面临市场的博弈和挑战,由此生发的节目形态的变迁与多元化,使广播剧面临严峻的考验。历史之变虽然牵连了广播剧的兴衰命脉,然而,螺旋式的变迁和发展轨迹又让广播剧寻找到了适应时代变革的发展机遇——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媒介工业化的步伐,市场急速发展带动了媒介经济的又一次腾飞,节目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广播剧能够以其“故事性”、“音乐性”以及“音效冲击力”的优势重新扎根成长。一、媒介市场化培育广播剧的交易市场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该年定位于“广播发展年”,时任局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