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新诗寻求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塑造"新诗"的观念,即与日渐扩张的创作相互呼应,在文学观念上对"新诗"这一全新概念作出必要的张扬和演绎,并以之取代"旧诗"在既有的有关诗歌文类的话语中的主语位置."新诗"观念的塑造,为早期新诗合法性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康白情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同于胡适试图彻底驱逐旧诗,这种双线写作能够在康白情的观念和实践中并存,在于他区分了两种文类不同的功能。新诗张扬新精神尽可以形式新,远离旧诗的格式、趣味,而没有新精神的旧诗也尽可以在新诗之外自足地写作和把玩。  相似文献   

3.
“新诗一定会战胜旧诗”,这是一句相当陈旧、相当肯定的口号,同时又是一种相当不肯定的观点.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一定”二字,总是昭示着一种遥远的,不可企盼到的未来.另外,“战胜”二字又过于简单和粗俗,它显示着新诗与旧诗的对立,轻视了我们批判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同时也有背于当今时代文艺“百花齐放”的大方向.新诗能否成胜旧诗,这个问题几乎与“五四”前后的新诗相伴而生.不同时代的不同评论家,对此都曾作出过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回答,但他们大都在肯定与否定的二项选择上纠缠,着眼于对旧诗寿命的预测.柳亚子老先生预测新诗的寿命“最多只有五十年,”而毛泽东则认为旧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谁是谁非,难以评说.所以笔者认为,假使这一提法本身没有错误,那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具体时代的文学发展实际.这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在当今诗坛,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肯定也罢,否定也罢,事实我们总得承认、总得  相似文献   

4.
张霆 《西藏教育》2012,(10):24-25
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后,其形式问题一直是诗界和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最突出地就是把新诗和旧诗相比较,以便显示出新诗的“新”的特质,甚至是相比于旧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与旧诗之争,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就给新旧体诗对立的局面划上了句号,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问题对于新诗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新诗语言与旧诗语言有重大的区别,现在人们对新诗有意见,语言占有相当大的因素。也许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诗的语言对于新诗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新诗用的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比之于古代汉语大为膨胀,人们习惯于旧诗语言的精练,所以总是将新诗和旧诗相比,觉得新诗不如旧诗那么精炼耐读,因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或者鄙弃新诗,或者敬而远之。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们也往往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你爱看不看,我行我素。以致于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是在与敌对阵营的艰苦斗争和同一阵营的互相辩驳中发展壮大的。在此过程中,现代汉语诗学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战型文本”。其中,有针对性极强的显性战型文本,也有暗中较劲的隐性战型文本。在显示出针对性与尖锐性的同时,战型文本也暴露出有所偏颇甚至极端偏激的不足。产生大量战型文本的原因,一是为了抢夺与捍卫话语统治地位,新旧诗学之间必然爆发话语战争;二是新诗学战胜旧诗学之后,为瓜分话语权力必然爆发内部话语冲突。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最基本的诗歌观念。毛泽东认为“诗要用形象思维”,而“比”、“兴”与“赋”则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摆正了新诗和旧诗的地位和关系,把“五四”以来新旧两种诗体从历史性的对立引向了现实的协调发展,对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适作为最早作白话新诗的诗人而在五四时期风云一时,他的新诗主张和见解,也“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他的著名的《谈新诗》一文,则“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一时间,提倡白话诗,试作白话诗成为一股不小的浪潮。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创建新诗的先驱者对旧诗发起了毁灭性的攻势。几年功夫(从《新青年》1917年2月发表白话诗到1921年左右),白话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  相似文献   

10.
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都是从写诗开始的。我也如此,最早的“创作”是诗,新诗。其实,对旧诗并不讨厌。因为父亲常要我背《唐诗三百首》,我厌烦,反而对旧诗疏远了。最早是从解放前出版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11.
提到朱光潜的《诗论》,人们总是习惯地称之为“中国现代美学史第一部系统的诗学理论著作”,认为它主要是为了指导新诗写作的。“现代”一词,总是和“新”、“西方”联系在一起,带着灵光;也往往和“古代”相对峙。《诗论》中运用了不少的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如“直觉”、“知觉”等,以及西方美学的理论,但所解析的对象、所证明的学理,更多的是属于中国旧诗。如果说是为新诗创作开路,为何作者的关怀总落在旧诗上?如果说是单纯为了介绍西方新学,作者又为何花大量篇幅在中国诗本身的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是从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古典诗歌发展而来的,但新诗由于在与旧诗的决裂中诞生,带有“先天贫血”,延缓了新诗的发展过程。自“五四”文学革新后,诗界开始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寻求出路。20世纪后期诗歌回归其本质意义,同时也伴随着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探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虽然旧诗退出了正统文坛,但是并没有寿终正寝。旧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潜在的批评标准和审美心理严重制约着新诗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新诗教育,阻碍了新诗的经典化过程,使得新诗的美学特质无法融入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何郁 《语文学习》2020,(1):32-35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不是一本简单的诗集。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尽管此前有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但那是从旧诗到新诗的一个过渡,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第一,胡适的新诗没有对后来新诗的创作起到发酵的作用;第二,胡适的新诗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美学原则;第三,胡适的新诗没有在“五四”时代形成最强音。  相似文献   

15.
杨本海同志在《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上写了篇《略谈诗歌的百花齐放与发展道路》,批评我那篇《新诗与旧诗》(载该学报1979年第5期),说是“不利于贯彻‘双百’方针”。拜读之余,经过仔细思考,感到他所说的道理,还不能说服我放弃原来的观点。由于杨文的引发,我又想起了一些有关新诗与旧诗的问题,感到还值得提出来说一说,因而决定写这篇《三说新诗与旧诗》。其中有些部分是与杨文有关连的,因而加了个副标题《兼答杨本海同志》。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示;那么,现在新月派诗人就开始与中国诗传统中的主流取得了历史的衔接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徐志摩作…  相似文献   

17.
新诗和旧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蕴含着不同的魅力。二者曾经在长期的岁月里有着并存和互动竞争的"亲密"关系。当今时代,新诗和旧诗却面临着亲密关系断裂与重建等问题,陷入了一系列困境。新诗和旧诗会走向何方?文章认为至少可以学着保持中国古典文化里对诗的虔诚和信仰,和着时代的节拍谋求诗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8.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不管是传统诗或现代诗,都是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涵。新诗是相对于旧诗而言的,旧诗也就是传统诗,指的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前,采用古代的语言,典雅的文言文,讲求格律的限制,讲求一定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新诗则是采用现代的语言,平浅的白话文,打破格律的限制,只求分段分行,形式十分自由,是现在所流行的诗体。新诗的特质,包括意象美、节奏美、视觉美。王鼎钧说:“学诗由认识音节开始,直到文学和韵律合作无间;由事物引发想象开始,直到以想象再造世界。”他认为学诗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要讲求音律节奏,二是…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诗即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以来的新体诗歌,也就是说五四以来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通常,把民间歌谣也归入新诗范畴,如贺敬之择取陕北“信天游”的艺术形式写就的《回延安》。新诗的主要特征是:1.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集中表现了对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2.以改变诗歌语言形式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3.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引进外来形式为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