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从四年级仕册)起,每一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的,也是在各个领域数学内容的教学中逐步发展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策略。这一单元教材与教法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次数学课中,我给二年级的孩子出了一道这样的题:光明小学二(1)班一星期收集废旧电池8个,二(2)班收集的是二(1)班的2倍,二(2)班收集废旧电池多少个?这原本是一道较简单的数学题,学生很轻松地就把它做出来了。可正当我准备接着往下讲题时,有一位孩子举手提了个“节外生枝”的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废旧电池呀?”我对这个孩子的勤学好问表示赞赏,但又认为这是个比较容易的常识问题,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孩子。可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3.
<正>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或路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内容之一。教材修订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从四年级开始逐册安排,包括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策略。修订后的教材将这部分内容提前至三年级开始,降低了例题和习题的难度,删除了倒推和替换策略,增加了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起教师的重视,强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4.
张志勇 《辽宁教育》2014,(10):36-37
作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作图技能正在逐步弱化。有的学生不善于运用作图来表征信息、理解概念或解决问题。即使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如何选择作图方法、策略仍显得十分困难。作图能力如此薄弱,难道是他们的作图能力“先天不足”吗?还是构成学生作图能力要素有所缺失?为此,笔者进行实证研究,帮助学生建立了“画图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了作图的价值:图形特征越画越深入,数量关系越画越清楚,思路越画越清晰,思考越画越深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让学生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等过程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低年级简单的计算实际问题到三年级的用策略解决问题,三年级学生面对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学生在解决这类题目时一直有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三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常见错误,力求从“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四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观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作图技能正在逐步弱化。有的学生不善于运用作图来表征信息、理解概念或解决问题。即使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如何选择作图方法、策略仍显得十分困难。作图能力如此薄弱,难道是他们的作图能力“先天不足”吗?还是构成学生作图能力要素有所缺失?为此,笔者进行实证研究,帮助学生建立了“画图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了作图的价值:图形特征越画越深入,数量关系越画越清楚,思路越画越清晰,思考越画越深入。  相似文献   

8.
根据北岬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建议,“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要体现一点:一是关注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培养,二是关注解决问题策略——连线图的渗透,三是关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是,在笔者听听的众多课中,巧妙地体现下述三点者甚少,不是生硬地渗透有序思想和连线策略,就是偏重“乘法”...  相似文献   

9.
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的"沼泽地",但利用策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最终目的,为学生搭建从方法到思想的桥梁,让学生体会策略实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片断一:自主探究,理解转化策略1.唤醒已有认知经验。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生:四年级学过列表法、  相似文献   

10.
适用年级:二年级。活动目的: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在实践活动中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尤其是在小学六年级这一重要时期,在复习解决问题策略时,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帮助学生自主梳理,查漏补缺、提高发展,构成新的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完善自我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复习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分析小学数学六年级解决问题复习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学习“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已经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也就是说,他们学习此内容是有较多知识储备的,教师如何牵线搭桥,促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基础自主解决问题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引入出示:去年的3月5日,我校三年级同学共做好事36件,四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同学做好事的件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8件。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生1:我可以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四年级做好事几件”,第二个问题是“三、四年级一共做好事几件”,第三个问题是“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做几件好事”。生2:我…  相似文献   

13.
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生成·导学"课题研究活动中,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是一节真实有效的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的、智慧的和富有创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次校级数学观摩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解决问题策略一替换.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令人意外的是,执教者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替换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是在完成例题后花了较多时间再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12。教材及学情分析:这节课主要教学两步连除或乘除混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例题及习题大多以图文结合为主的呈现形式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利用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乘、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经验是用连乘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就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本节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本校的吴微老师在全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研讨会中上了一节观摩课,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即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出现了颇有争议的话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设计是结合学校即将开运动会这一  相似文献   

18.
正这是我最近观摩的一节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中的"教学事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中,教师出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x+y=35,2x+4y=94烅烄烆,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求解。这让许多听课教师大吃一惊。我们都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的学习内容,"下移"给六年级学生,是否是"揠苗助长"?这样的教学,是否"越位"了呢?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6—87页。 这次实践活动是一次玩扑克牌的数学活动,学生要根据三张或四张牌上的数选择运算方法算出24来。这不仅可以加强加、减、乘、除法口算练习,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三年级下《从问题分析和解决策略》时,教师很容易将其教授为练习课,而学生也认为书中例题并不陌生,从而没有真正体会到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价值。尤其是当题目中所有条件都未知,学生从一堆相似条件选择时更是问题多多,这就不禁让笔者追溯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